未来几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科学工作在参与决策、服务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现,社科院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阵地,必将更多地承担起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的职责,在政府决策中扮演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角色。为此,本报记者对西安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夏泽民进行了专访。
在经济社会发展前沿发挥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西安市社科院与国家、省社科院不同,也与高校、党政研究部门不同。贵院是如何做到角色自觉的?
夏泽民:西安市社科院是西安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专门研究机构,与西安市社科联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现有4个研究所、4个研究中心和1个旅游设计研究院。近几年,我院进一步明确了以“求是、创新、开放、和谐”为价值追求,坚持“围绕中心,当好参谋;整合资源,服务社会;突出特色,追求卓越”的办院思路,坚持角色自觉,充分认识到地方社科院学术研究既需要有学术理论高度,又需要深入了解市情民情,坚持“问题本位”,“道”、“术”并重,围绕西安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展开研究,使社科研究更具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主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前沿发挥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来,贵院在西安经济社会发展中,尤其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您能具体谈一谈吗?
夏泽民:这方面,我们主要参与了西安城市发展理念的研究。2009年6月《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战略规划》颁布,将西安市定位为国际现代化大都市,西安市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此背景下,我们完成了《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综合研究报告》、《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专题研究报告》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纲要》三个重要研究成果。此前,我们作为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先后完成了《西安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报告》和《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报告已成为指导西安市今后相当长时期的战略文件和行动纲领。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参与城市发展建设项目的设计与论证,在西安市的城镇发展规划、重大文化活动、大遗址保护、旅游项目策划、区域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等方面都能看到社科院的身影、听到社科院的声音。
建立专家系统 整合社科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西安作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和中国西部最大的科教基地,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三,拥有大批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西安市社科院如何整合和利用这些资源?
夏泽民:目前,西安地区共有社会科学工作者3万余人(包括地区党政部门、高校、学术团体的科研人员)。为了更好地为西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服务,我们坚持“开门办院”,充分整合本地社科资源,建立了包括16个学科480余名专家在内的专家系统,组织他们参加社科院的课题研究、项目评审和学术交流,进一步延伸社科院的研究触角。
同时,充分利用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的重要示范和导向作用及感召力,以项目的形式把西安市社科资源整合起来。社科基金项目涉猎广泛、紧贴时事、专业性强,对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影响。2010年,我们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努力扩大社科规划基金规模,使资助额度从60万元提高到2011年的100万元;资助课题数量进一步扩大,仅2011年就收到项目申请600多项,资助课题70余项,自筹项目80余项,立项课题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
加强制度建设 创新管理体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完善的制度建设是搞好科研工作的根本保证。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贵院在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夏泽民:我们有一个制度汇编,我介绍一下主要的。在科研人员考核方面,制定并完善了《科研人员考评及奖励办法》,不光考核科研人员的绩,还要考核科研人员的德。分四个环节给科研人员打分:学术委员会打分占70%,所长打分占10%,院领导打分占10%,科研人员参加集体活动占10%。实践证明,这样的考核比较客观公正,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在人才培养方面,对院外人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通过课题、咨询会、研讨会等形式,整合智力资源,搭建工作平台。在院内,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对初、中级科研人员的培养力度,要求一个副高级职称研究人员必须培养一名年轻科研人员,一个正高级职称研究人员必须培养两名年轻科研人员,努力提高年轻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报》:西安市社科院、社科联实行合署办公,在这种制度下,社科联的作用是如何发挥呢?
夏泽民:西安市社科联作用的发挥,有两个重要的亮点:一是实施社科普及工程。我们以“市民大讲堂”为载体,开展社会科学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的“三进”活动。2009年以来,开展各类理论研讨、科普宣传活动300余场次,其中专题报告150场,参与人数2万余人。二是实施社科评奖工程。由西安市社科联承办的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是我市的一项常设性评奖活动。自1992年开展以来,每三年举办一次,在西安社科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为繁荣发展西安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0年经西安市委、市政府同意,评奖活动由3年评选一次改为2年评选一次,旨在及时反映社科研究成果,强化科研激励机制,使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及早脱颖而出。
注重学术积累 树立现代科研观
《中国社会科学报》:注重学术研究和积累,加强学科建设是社科院发展的重要支撑。请您谈谈,西安市社科院是如何具体落实这方面工作的?
夏泽民:在学科建设上,西安市社科院注意发挥地方优势,着力打造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研究四大品牌,每年编撰《西安经济发展蓝皮书》、《西安社会发展蓝皮书》、《西安文化产业蓝皮书》等皮书系列,致力于将皮书系列打造为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及时、全面地了解西安市情的权威著作,成为社科院智囊团、思想库的品牌形象。为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我们积极组织申请国家、省、市各级社科基金资助课题,努力提高科研成果的学术品位。2008年以来,申报并获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包括《构建中国西部丝绸之路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旅游的文化分析和价值评价》、《中国风俗史》(隋唐卷)等。此外,我院每年还要完成包括专著、论文、专题报告等在内的各类学术研究成果,仅2010年一年就完成专著9部,发表论文52篇,完成横向课题13项,品牌影响力初步显现。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西安市已进入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时期。社科院也必将更多地承担起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的职责。面对新形势,西安市社科院有哪些新的计划和安排?
夏泽民:西安市制定深化改革和整体发展的战略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持续支持;西安市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社会科学提供策略支持;西安市的民心凝聚和素质提高需要社会科学提供道德教化和智力支持。
回顾过去,西安市社科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面向未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不断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现代科研观,尤其要加强学术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和体制创新等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不断探索壮大社科事业发展的未来之路。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