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 192 期 “ 独家报道 绝学大寻踪之七走进因明学 ” 文章之一
对于我国的因明学事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培育一直保有一份特别的感情。
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刘培育与因明学有着不解之缘,是许多学术活动的实际组织者,至今仍和藏、汉因明研究领域的许多学者保持着密切的学术联系。1982年,在北京召开的 “抢救因明座谈会”共有七人参加,如今有的学者已仙逝,有的与因明学已疏远,而刘培育依然在因明学的学术田野中辛勤耕耘。在哲学研究所办公室接受记者采访后,刘培育又将赶往南开大学,参加该校因明学和逻辑史专业博士毕业生的论文答辩。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30年来,您全程亲历了我国因明学的发展历程,请您简要回顾一下20世纪80年代初期抢救因明学的情况。
刘培育: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因明学列为“特殊学科”(即绝学)之后,回顾这段学术史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明学发展初期,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学术核心单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81年,我们组织抢救因明学工作伊始,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内各所研究工作涉及因明学的屈指可数。少数因明学精深的学者如吕澂先生年事已高,基本不能开展研究工作。1983年,在敦煌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因明学会议,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会议。
那个时期,大部分学者对因明学了解甚少,我也是从那时开始进入因明学研究领域的。当时,有两位学者分别对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起到了关键作用。一位是虞愚先生。虞愚在支那内学院时期就学习因明,他调入哲学研究所后,开始了第二轮学术盛期,著书立说,举办了多次与因明学相关的研习班,培育了不少人才。另一位是杨化群先生,他曾在色拉寺学习因明,藏传因明学问很深。他们为我们系统地介绍了藏传因明的学术源流和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报》:现在我国因明学研究的现状如何,如何看待被称为绝学的因明学?
刘培育:我国因明学研究有自己的学术组织——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有一批坚持做研究的学者,建立了完整的教学培养体系,有定期的学术会议,有学术交流的学术刊物,整体发展较好。
国内进行因明学研究的大概有十多个人,其中60岁以下的只有六七个人,还是存在隐忧的。但工作中涉及因明学的学者则稍多。
在学术会议方面,自第一次全国因明学会议之后,1989年举办了第二次全国因明学会议,主题是藏汉因明学术交流。2006年,在杭州举办了首次国际因明学会议。此外,2007年到2010年之间,在西宁、兰州、呼和浩特、洛阳分别举办了全国因明学会议。现在基本每年都能举办一次全国因明学会议,这为学者们提供了稳定的交流平台。
目前,复旦大学、西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燕山大学等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因明学课程,有的可以培养硕士、博士。还有一些高校,如南开大学的逻辑学专业也在培养因明学博士。
自2008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因明列为绝学以来,国内学术界的反响都很好,很多朋友都告诉我,为此感到振奋。这对中国因明学发展是有推动作用的,我们有责任延续这个学术传统。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目前因明学应该重点研究哪些内容?
刘培育:目前国内因明学工作者还是很少的。因为人少,当抓重点。关于目前因明学研究,我个人觉得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这是我的一孔之见。
其一,汉传因明方面。经过多年的梳理研究,我们对汉传因明的文献已经比较清楚了。在文献研究之后,研究汉传因明的逻辑思维究竟是怎么样的?对它该如何评价?这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分析因明学中有哪些是活的、有用的,有助于提高现代人的逻辑思维。
近年来,我们很重视逻辑思维和素质教育的问题,逻辑思维素质是最重要的思维素质之一。哲学研究所已故研究员周礼全认为,逻辑是正确思维和有效交际的理论。我认为,因明学中在这方面也有它的现实价值。我现在常常考虑的问题就是因明学及其实践经验,在提高逻辑思维素质方面的价值。
比如《因明入正理论》中提出“三十三过”,这是该书整理的一些逻辑推理的错误,经过研究总结,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有参考价值,值得我们注意。
其二,藏传因明方面,要继续加强量论尤其是法称之学的研究。从翻译为汉文的材料来看,量论中有许多关于认识论的内容,都值得深入研究,要吸取其中有价值的内容。
其三,在文献方面,从梵文贝叶经目录来看,里面有不少涉及因明学的材料,其中很多都是未知的。以前学者做过一些工作,今后还需要更多学者参与到这些工作中,不仅需要藏文、梵文、逻辑学等多方面的功底,更需要坐得住冷板凳。
其四,要加强对国外因明研究状况的了解。以前我们对此有一些了解,但是所知比较窄,也很零碎,认识很不完整、不全面。这方面需要加强梳理,要和国外学术界加强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报》:关于今后加强藏传因明和汉传因明之间的学术交流,您有什么建议?
刘培育:我们一直很重视藏传因明和汉传因明研究界的学术交流。今后汉、藏因明之间的学术交流还要不断加强,并且要注意深入。
第一,关于学术会议。从1983年第一次会议起,就有藏传因明和汉传因明的学者代表参加,会议上也就因明和中国先秦名辩、西方逻辑进行了一些讨论。会议之后,我们去青海考察,在原青海民族学院、塔尔寺召开了座谈会,宣传加强藏传因明的研究。今后,在学术会议上还要加强双方的交流。
第二,关于合作研究。近二三十年来,藏传因明和汉传因明各自做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当前,要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做一些综合性的研究课题。
第三,关于合作教学。藏、汉因明之间要互相学习。例如西藏、青海的藏传因明学者可以到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给因明学研究生讲课,双方的研究生也可以到对方的学校学习因明。在本科生阶段也可以展开互相交流学习。
总之,我认为现在到了藏、汉因明学者坐到一起进行碰撞、展开更深入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时候了。(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曾江)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