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一本书的学术史:《因明大疏》和汉传因明的1400年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6-03 09:37: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 192 独家报道 绝学大寻踪之七走进因明学 文章之一

  汉传因明有三本核心原典,即印度学者陈那撰写的《因明正理门论》、商羯罗主撰写的《因明入正理论》,以及玄奘弟子窥基撰写的《因明入正理论疏》。本报记者由《因明大疏》楔入学术史,在西安拜谒兴教寺和基师塔,在南京访寻刻经处和内学院,为您记述汉传因明学术流变的一个千年断面。

  北海西侧,郁郁葱葱,碧瓦参差。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阅览室内,殿堂高阔,光影柔和,桌案舒展,书香四溢。

  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一个蓝色匣子,记者打开桌前的白炽灯,明黄的灯光洒满桌面。从匣子中,记者抽出一套两册的《因明入正理论疏》。

  这是金陵刻经处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黑口,单鱼尾,共八卷,行距疏朗,字体清晰。

  《因明入正理论疏》是汉传因明的核心文本,可以说,这是了解汉传因明1400年历史的一把钥匙。

  记者意外发现,这本国图藏本的封面封底均有墨笔题记“吴承仕”。

  原来这本书的原主人是章太炎的弟子吴承仕。展卷浏览,看得出来,吴承仕的阅读,认真仔细,不但句读终卷,而且批注连篇,还不时有问号。在书的最后一页,吴承仕写下了他读完的题记,“略过目,未通达”。

  国学大师章太炎是近代因明学名家,和刻经处、内学院有密切联系。根据题记时间,吴承仕读此书是在1917年,正是他拜章太炎为师之后两年。读《因明大疏》应是受章太炎的影响。

  没想到在这里,还没启程的记者就和章门师徒的一段因明学术因缘相遇。由此可侧面看出,近代学术史上因明学曾具有的影响力。

  记者从国图出发,踏上汉传因明学术之旅。

  在汉传因明的发源地西安

  5月的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正在浐河、灞河岸边举行,繁花似锦,游人如织,三秦人民正努力把西安建成一座国际现代大都市。

  而1400年前的盛唐时期,长安已是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各种文明在这里交融。不但如此,当时的长安还是著名佛学学术中心,形成了慈恩宗、华严宗、三论宗、净土宗等一系列中国本土的佛教学派。

  走进西安南郊的慈恩寺,梵乐悠悠,香火兴盛,雄伟庄严的大雁塔屹立寺中。寺前玄奘大师的塑像,手持锡杖,岸然肃立,表现了他当年发愿西行求法的形象。

  当年著名的佛学重镇慈恩寺,今天是一个宗教场所和旅游景点。

  7世纪,玄奘大师历经千辛万苦,前往印度,遍访名师,在当时的印度佛学中心那烂陀寺,师从陈那再传弟子戒贤法师精研因明,最终成为名动五印的高僧。

  回到长安后,玄奘在慈恩寺等寺开设译场,大量翻译佛经,并创立学派——法相唯识宗。

  647年,玄奘法师翻译陈那的《正理门论》;649年,又翻译其弟子商羯罗主的《入正理论》。原书均没有“因明”二字,都是玄奘加上的。

  玄奘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纷纷给《因明入正理论》撰写注疏,也由此开始了汉传因明。其中最有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玄奘大弟子窥基大师撰写的《因明入正理论疏》,被后世尊称为《因明大疏》。

  在敦煌文献中,发现有若干因明学重要文献。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沈剑英对此做了开创性研究,他告诉记者,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有两种,即文轨的《因明入正理论疏》和净眼的两种因明写卷。这些新材料拓展了学术界对慈恩宗因明学的了解。

  离开慈恩寺,我们驱车前往位于西安南郊的大兴教寺。

  玄奘圆寂后,最初安葬在白鹿原上,后来唐高宗诏令迁葬在少陵原南缘,并修建了大兴教寺。玄奘的两大弟子窥基、圆测去世后也相继被安葬在这里,这里成了法相唯识宗的祖庭。至今,玄奘师徒三人的舍利塔仍在这里。

  寺里的宽航法师接待我们,并介绍了大兴教寺的发展情况。

  走入寺西的慈恩塔院,玄奘塔位于正中,其余二塔较小,分在左右。窥基塔青砖细密,叠涩出檐,共三层,第二层正中书“基师塔”三字。圆测一系因明之学失传,窥基一系是玄奘汉传因明学主流。

  站在大兴教寺前,纵目四望,遥想当年,樊川八大寺院散落在这秦岭北麓一线,学者辈出,学派林立,建立了中国本土佛学。中国佛教八宗一半以上的祖庭在这附近,一座座风光优美的寺院成为学风丕振的学术重镇。

  然而好景不长,各宗派随着时代变迁相继衰落。尤其是因中国因明学与唯识学关系密切,慈恩宗的衰落直接导致因明学从宋代到清代成为绝学,直到近代唯识学的复兴,因明才与之并兴。

  因明在近代复兴的起点:金陵刻经处

  新街口是南京最繁华热闹的商业中心,但在这闹市中隐藏着一个南京的重要文化地标——金陵刻经处。

  走进金陵刻经处,绿树掩隐,曲径通幽,江南小院,令人心旷神怡。

  研究金陵刻经处多年的金陵刻经处研究部研究员吕建福告诉记者,金陵刻经处由杨文会居士创建于1866年,这里对中国近代佛教的复兴贡献巨大。他向我们介绍了刻经处近150年的发展历程。

  提及国图的《因明大疏》系金陵刻经处版本时,吕建福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金陵刻经处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已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陵刻经处从5月初开始维修经版楼,12万多块经版都已被转移到临时库房。

  记者提出是否可看一看《因明大疏》光绪二十二年原始经版时,吕建福不无遗憾地说:“在维修前,经版编号清晰,很容易找到。现在集中转移后叠放在一起,不能将《因明大疏》的原始经版取出来。”

  杨文会居士塔位于金陵刻经处一个庭院中,正是他从日本带回《因明大疏》,开启了汉传因明的近代学术史。关于此事,在光绪刻本《因明大疏》书末,署名“慈恩后学松岩”的跋里写道:

  此土失传,盖在元季兵燹,自明迄今,五百余年,几若广陵散泯,绝无冀复闻矣。……客春,本局仁山杨君初由东瀛取回,出示于岩,拜读之下,喜不自胜。遂募资雠校锓板,亟亟流通,以公众好。

  从支那内学院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因明学术因缘

  支那内学院与金陵刻经处是关系密切的两个学术机构。内学院是欧阳竟无大师1922年创建的,系由金陵刻经处研究部扩展而来,1952年停办。内学院有许多方面的成就,因明学只是其中之一。欧阳竟无弟子吕澂对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都有精深理解,是近代成就最高的因明学家之一。著名因明学家虞愚的因明学也出自内学院。

  内学院旧址在南京花园路一带,今已不存。现在的重庆江津有支那内学院蜀院遗址,系内学院抗战时期内迁旧址。对于这个近代学术史上非常重要的学术机构,南京似乎应建一块内学院的纪念碑。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原所长杜继文告诉记者,作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屈指可数的佛学大师,吕澂一直受到学术界尊敬。1961年,受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托,吕澂在南京开设佛学研究班向学生讲授佛学,哲学研究所张春波、内蒙古大学杜继文(后调入世界宗教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高振农三人参加研究班,吕澂的学生谈壮飞被调来担任助教。之后,吕澂讲课内容被整理成笔记,谈壮飞整理了《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张春波整理了《因明入正理论讲解》。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推动因明学事业发展时,与内学院有关的几位学者发挥了积极作用。1983年,因明学研究工作小组成立,张春波加入其中,当时吕澂先生年事已高,后来虞愚的加入大大加强了汉传因明研究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培育是当时因明学研究工作小组组长,他告诉记者,当时正是张春波积极推荐,虞愚才以73岁高龄调入哲学研究所,传为学术佳话。在哲学研究所的8年是虞愚一生中最快乐的8年,他不但著书立说,培养了我国第一个因明学硕士,还开设了多期讲习班,现在国内许多因明学家如燕山大学教授、因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忠义,复旦大学教授郑伟宏等都曾得益于这个讲习班。

  回到北京,记者在国家图书馆查阅了因明学相关论著。专著有熊十力的《因明大疏删注》(1926)、陈大齐的《因明大疏蠡测》(1945)、南京大学博士黎耀祖撰写的博士论文《窥基〈因明入正理论疏〉之研究》(2006)、郑伟宏撰写的《因明大疏校释、今译、研究》(2010)。

  可见,近百年来《因明大疏》作为汉传因明的核心文本仍得到反复梳理和分析,至今凡研究汉传因明的学者亦概莫能外。(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曾江 陆航 文/图)

  资料链接

  因明论式

  由宗、因、喻三支组成的因明论式是印度因明的推理形式,由印度学者陈那改造旧因明而成。

  “宗”是宗旨、论点,“因”是理由、论据,“喻”是事实、例证。“喻”又分为“喻体”、“喻依”。学者认为,从西方逻辑古典三段论来看,可以这样比较:宗(结论)、因(小前提)、喻体(大前提)、喻依(大前提举例)。

  以下是《因明正理门论》中一个因明三支推理模式的常用例子:

  声是无常(声音是无常的)──宗

  所作性故(因为需要依存条件产生)──因

  一切所作性皆是无常──喻体

  如瓶(比如瓶子,也是需要依存条件产生,也是无常的)——喻义

  关于因明论式中可能产生的逻辑推理错误,《因明正理门论》进行了系统整理,提出了“三十三过”理论,至今仍有很高的理论参考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