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刚刚过去的十年,人类文明经受了空前挑战。人为悲剧如美国“9·11”事件、伊拉克战争、俄罗斯人质危机、巴厘岛连环爆炸等等,自然灾害如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日本地震海啸核泄漏等等,以及蔓延全球的金融与经济危机,致使整个世界的日常生活不得应有的安宁。
回顾过去的百年,人类取得了重要文明成果,也伴生了诸多反文明事件。先后两次世界大战,大战之后的冷战,后冷战时代国际经济的严重失衡……人类为物质繁荣而掠夺自然,枯竭资源,因文化差异而冲突频繁……俯瞰地球,难言和谐。
在这样一个严峻时刻,我们怀着巨大的现实忧虑和深切的历史责任感,聚会在世界东方,在古老而充满活力的中国,在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跨越文化差异,讨论共同关注的问题,寻求人类自新之道,瞩望和谐发展远景,达成如下基本认知:
气候变暖、重大自然灾害、核威胁、艾滋病、恐怖活动等严峻问题均已超越国界,任何国家和地区都难以独善其身。
由少数强国主宰的国际秩序及其观念与制度无力缓解全球规模的各种危机。人类核心价值体系及相应制度的建立有赖国际社会全体成员平等参与。
人类面对的重大问题具有广泛关联性和空前复杂性。这些难题的缓解乃至消除,仍在我们已具备的理性、知识、智慧和愿望之内。
人类文明中的科技成果、经济力量和信息手段正在形成大规模聚集效应,而思想成果、文化力量和制度创新的自觉合作却有待破题。
提出新观念,确立新思路,实践新规则,不仅是人类重大关切,而且十分紧迫。坐言起行,知行合一,应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有约定。
基于如上的共同认知,我们倡导以下的行动共识:
一、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凝聚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
对话比对抗好,合作比遏制好。只要还有一处局部战争,都是对人类和平的威胁与耻辱。一战时的“和平纲领”,二战时的《大西洋宪章》,冷战时期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人类禁绝战争、渴望和平的持续表达。以此为基础,作出新的表达,建立人类所有成员单位共同遵循的道义准则,形成根本杜绝武力、解决分歧和争端的国际机制,使所有国家和地区永葆和平。
二、追求“国际正义”,消除人类贫困,实现共同繁荣。
人类创造财富的总体能力,已足够让所有成员获得基本生活所需,永绝饥寒,共趋繁荣。面对世界贫困问题恶化、贫困人口持续增加的现实,需要建立“国际正义”概念,提出“全球小康”目标,大力改善目前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与分配格局,为每个社会提供公平机会,把消除贫困作为尊重与保护人权全部事务的基础。
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跨越文化鸿沟,促进文明交流。
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社会制度、确立政府形式、进行民主建设的权利。东方与西方,应成为友好对话、和衷共济的伙伴;先进与后进,应形成取长补短、携手共进的局面。大国小国,一律平等;强国弱国,尺短寸长。全球化局面下,各国的共同利益在增多,合作基础在扩大,求同存异,优势互补,多方共赢,才能促进世界文明和谐发展。
四、敬畏自然,保护生态,共同呵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重塑人类对自然的敬畏,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担负起目标一致、合理分工的责任。摒弃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积极推动增长方式、法律制度、管理措施、政策引导、消费理念等方面的调整与革新,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环境的挑战,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共同呵护我们的家园。
五、倡导文化自觉,珍惜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共享世界和谐。
文化自觉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要求。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其来历、形成过程和发展趋向,是文化自觉的基本标志。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历史、特色和价值观,珍惜多元文化的丰富多彩,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是人类共享世界和谐的理想境界。
总之,各国的事情由各国人民做主,世界的事情由世界人民共同做主。创建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补的人类现代历史上真正和谐发展的新局面,我对此抱有乐观的期待。
人类历史是一部跨文化交流的历史,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对话、沟通、合作,让我们向着人类发展新时期,为世界和平、和睦、和谐、和畅共同努力。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梅颖 作者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本文是作者在太湖文化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