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想法很多的人来说,当教师是最佳选择。因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你的许多“奇思妙想”注定无法落到实处;若选择在课堂上“自由挥洒”带“示范表演”,比严谨的学术论文更能吸引求知欲极强的年轻学子。若干年后,撒下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而且比你当初预想的还要灿烂。那时候,你一面慨叹“后生可畏”,一面感觉“与有荣焉”。
从随笔《“北京学”》(1994)到北大课程“北京文化研究”(2000),再到主持“北京: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主编“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丛书(2009),十几年来,我确实一直在关注都市建设、都市生活、都市文化以及都市书写,只可惜兴趣过于广泛,除了区区一册《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外,没有更多值得夸耀的成绩。因此,当我收到张鸿声教授主编的《北京文学地图》书稿,知道主要作者中有两位是我以前的学生时,深感欣慰。借用胡适的思路,既然你“提倡有心,创造无力”,有人接着做,而且做得很成功,你就有义务为后来者鼓掌。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陈平原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