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社会建构论的心理学理论蕴涵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5-30 16:1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理论作为心理学家的话语建构系统,像语言一样具有行动的特征,可以促进社会生活实践的变革。这种将理论置于观察、建构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的新视角,为解决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矛盾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案。

  社会建构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中一种新的思想潮流。它反对经验实证主义在解释心理现象时所持有的反映论观点,认为心理活动现象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主张知识是建构的,是处于特定文化历史中的人们互动和协商的结果。

  西方社会建构论运动的日益勃兴,为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有学者认为把“心理学理论从狭窄界定的观察陈述中解放出来,可能仍是社会建构主义的最受用的遗产”。

  这种“遗产”存在着二重性矛盾。从社会建构论的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的语言实在论观点而言,既然强调科学和理论不是经验事实的抽象和概括,而是一种社会的建构、话语的建构,那么其理论也只是一种建构、一种话语系统,会导致否定理论、游戏理论的结果。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既然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非一种内在的实在,而是一种语言、文化的建构产物,那么就需要改变经验实证观点对理论附属性地位的传统认识,关注理论建构对经验事实的制约作用。这在客观上又推动了心理学对理论研究价值的重新定位,进而有利于理论心理学的发展。

  从传统实证观点中解放心理学的理论界定

  社会建构论者对科学实证心理学研究范式进行了清理批判。认为以实验研究为代表的评价标准,“几乎都是基于实验或者问卷研究。我们觉得这类研究往往是简单化的,很少涉及更大的政治问题,它们所依靠的对科学的理解,与新的科学哲学以及由此催生的科学知识社会学,也是格格不入” 。

  在实验研究中,存在着精心安排的期望效应和需求特征,过度依赖实验的方法对于理解人类行为也具有不可突破的局限。例如波特便批评当前西方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缺乏对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主题进行解释的理论,“缺乏长时段的研究,缺乏理论的整合”。

  为了进一步克服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困境,格根在《心理学理论研究面临的挑战》一文中,提出要探索一种具有新的途径和视野的理论计划,包括逐步超越实证主义;确定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讨论与文化实践有关的理论;发掘理论智慧的社会文化资源。社会建构论者提出,心理学理论从这种根深蒂固的实证主义传统中解放出来是十分必要的。哈瑞明确地说,实证主义“作为未来科学的一个标志已经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在一定意义上,它对理论性的研究实质上是一种“破坏”。而社会建构论者所强调的知识的社会建构属性这种智力模式,“不仅能够使我们在一个更广的社会对话中思考这些问题的功能。同时,它也打开了可能行动的新空间”。

  对心理学理论价值的重新定位

  积极探索新的精神形式、文化样式与心理学样式,是近十年来后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建构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格根等人提出其研究目的,是要“使科学主义心理学对人的扭曲需要让位于一种本来就应该是合理的并且是开放的心理学,并且精神世界丰富多彩且充满思想、记忆、知识和态度的人类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为此,他们积极引入观察、语言、文化等视角对心理学的理论价值进行了新的定位与选择。

  从观察视角而言,社会建构论者认为观察是理论负载的,因此,观察并不能确保真理的获得。如果以观察来检验理论,便等于用一个理论验证另一个理论进行循环论证。理论并非在经验数据收集之后躺在扶手椅上的闲暇产品,而是一种分析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如果将理论理解为一种建构活动,则意味着对事实、素材和数据的积极筛选,包括了创新和创造。社会建构论强调了理论建构的重要作用,有利于理论心理学的发展。

  从语言视角而言,社会建构论者认为语言是唯一的社会实在,其意义依赖于语境,语言规则包含着“文化生活的模式”。心理学的理论产生于学科共同体之间的语言沟通、协商之中,学科专业术语是对话、沟通和协商的结果,语言的习惯性使用,来自于“语言的前结构”被随后普遍化为“科学事实”。因此,社会建构论者主张要从个体理性语言转向公共理性语言。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开放的对话态度、互动方式,可以改善对现有解释的丰富性和精确度。

  从文化历史视角来讲,社会建构论研究者认为,心理学的理论长期存在失去历史和文化声音的原因在于,从实证的眼光中,无法以有效的方法报告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他们强调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是植根于特定历史和文化的人们协商、对话的结果。根据社会建构论者的观点,科学理论是暂时的、可以修正的。不同历史时期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见解差异,正反映了心理学知识的社会建构特性。因此,社会建构论者认为,理论也是一种研究形式,正像实验报告和文学作品一样,会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既要有西方的理论成果,也需要增加亚洲、非洲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研究案例。积极开展理论问题的文化对话会促进理论的健康发展。

  对理论与实践的新理解

  重新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家们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现代心理学反对亚里士多德关于理论高于实践的思想,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也受到理论的指导。

  社会建构论者认为这种理解是有很大缺陷的。理论与实践并不是处在分离的状态,二者之间关系“如同家庭成员间高度依赖而又存在着紧张的关系”。一种实践可能有多种多样的理论解释,同一种理论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实践方案。理论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实践智慧资源。理论是人类不确定行动的一种形式,其本身也是一种实践。

  社会建构论者赞同杜威的观点,强调理论要先行,理论要为实践服务。理论是实践的前结构,具有实践力量,且可以产生积极或消极的结果,因此便需要进行理论反思、辨析和批判。评价一种理论,一方面看其与实践的融合性,即是否促进了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使实践活动更有效、更有意义。另外,理论作为心理学家的话语建构系统,像语言一样具有行动的特征,可以促进社会生活实践的变革。这种将理论置于观察、建构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的新视角,为解决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矛盾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案。(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魏萍 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