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中华日本学会2011年年会暨30年日本研究学科综述研讨会在京举行 “日本学”国际影响力亟待提高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5-30 15:3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加强对日研究是我国国际问题研究中的重要部分。5月18—19日,中华日本学会2011年年会暨30年日本研究学科综述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的10名专家学者分别就承担的学科综述议题作了专题报告。

  总体情况:发展迅速 成果丰硕

  从与会专家的发言可以看出,30年来学界对日本的整体性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等专门领域,出现了一批有深度、有特色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上也有很大提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外交室副主任吴怀中指出,整体上看,日本外交安全研究的基础条件日臻完善。第一,基本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结合的学术队伍、高端化和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了更广阔的研究平台;第二,研究成果内容宽泛,质量较高,涉及日本外交安全的所有方面,具有一定深度;第三,研究连贯、立场鲜明。

  谈到日本经济研究的总体情况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经济室主任张季风在大会发言中指出,每个阶段的研究都与我国经济发展紧密相连。30年来的日本经济学研究基本遵循三个原则:根据日本经济自身发展规律进行研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需要进行研究;站在全球高度进行研究。

  日本社会研究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目前科研队伍已初具规模,产生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成为日本研究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室主任王伟指出,与其他学科相比,日本社会研究还比较缓慢,研究力量也比较薄弱。

  阶段特征:三个阶段 各有特色

  梳理近30年我国日本研究的基本状况,与会专家不约而同地将其划分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及21世纪前10年三个阶段,各学科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各有特色。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教研室主任徐万胜介绍了1981—2010年日本政治研究的发展轨迹。他指出,30年来日本的政治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学科初创阶段大体构建了研究框架,偏重对日本政治的介绍和借鉴,有关日本行政改革的研究是其亮点;20世纪90年代的学科完善阶段,学术论著数量略有增多,领域有所拓展,研究开始注重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运用;21世纪初期阶段,论著数量显著增多,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方法得到进一步运用,中国学者在部分领域开始构筑自己的学术体系。

  有关日本文学的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常务副校长谭晶华认为,第一阶段为开拓阶段,此时研究者的视野和方法还有一定局限性;第二阶段扩展了研究领域,相继推出了一批有重要铺垫意义的成果;第三阶段由于不同岗位的学者开始成为研究骨干,许多人在国外完成博士深造后回国工作,使这个阶段的日本文学研究不断深化、全面发展。

  日本经济研究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很大关系,张季风分析指出,最早的研究主要包括日本经济发展过程、经济高速增长原因、垄断资本主义和宏观经济管理;之后则转向日本市场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理论的研究;21世纪初开始关注日本泡沫经济、经济长期萧条、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并取得丰硕成果。

  面向未来:与时俱进 拓宽视角

  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未来的日本研究仍面临很多问题,对此相关专家给出了各自建议,以促进日本研究向更高水平发展。

  对于未来的工作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中华日本学会秘书长高洪认为,要加强跨领域、多学科的宏观研究;要做好时政性的微观研究,力争拿出高质量、高价值的成果;要积极关注国际学界动态,把中国的中日关系研究推向世界。

  “从日本政治研究角度看,未来要继续扩充研究队伍规模,积极培育新生代研究力量;要规范研究方法,加强政治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要深化选题范畴,求新、求宽、求异”,徐万胜具体分析了如何促进未来日本研究的发展。

  吴怀中对于日本未来外交安全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基础理论和应用对策两方面研究要和谐共进;研究方法、手段、路径要改进、创造和提升;研究选题需要学者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学科发展趋势的把握要与时俱进,拓宽视角。

  5月23日,原18军侦察兵王贵在和平解放西藏的照片前向观众讲述他的传奇经历。当日,“见证西藏60年”摄影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展览在全国共征集了3000余幅作品,展出的200余幅作品直观而艺术地展现了60年来西藏的发展和进步。(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张凤娜)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