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以朴实文风增进马克思主义信仰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5-25 09:43: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文风,意指文章或语言文字的风格。“盖文章,经国之大业”,文章标识的不仅仅是文人墨客运用语言玩味文字的技能,更是其内在涵养、思想作风的现实写照。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文风体现的是党风,是党的作风和形象,与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休戚相关。

  就文风的本意而言,其与信仰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文风背后的作风所引起的理想与现实的间距却使得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深层联系,剪不断、理还乱。

  文风体现作风。朴实的文风体现的是严谨求实的作风,朴实的文风可以增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引发民众的共鸣,增强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党的指导思想的主创者毛泽东、邓小平等同志提倡朴实的文风,他们的理论语言都非常简练、朴实,言语中蕴涵着巨大的力量,不断地指引着中国人民通过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改革开放逐步走向繁荣富强。与此相反,不良的文风则会拉大理论同现实的距离,动摇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可否认,我们党内的确存在“假、大、空”等形式的不良文风,这样的文风折射出的是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作风。如此作风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不良作风,不仅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会影响社会的观感,其后果不容小觑,因此,我们必须时刻警惕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假、大、空”的文风折射出的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作风,不仅严重影响了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执行力的高低,而且决定了理想与现实的间距,当梦想无法照进现实,就意味着美好的远景和远大的价值目标成为“空中楼阁”,信仰危机由此产生。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以严谨的科学性、鲜明的革命性、强烈的实践性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和信仰,成为民众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要沿着马克思主义指示的道路,我们的精神能力就能得到集中的发挥与发展,并由此创造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相反,党内存在的极少数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假、大、空”的文风便表露出社会现实在他们的视野之外,居一定官位的他们与处江湖之远的民众间距离不断拉大,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民众也就分道扬镳、渐行渐远,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俨然成了水中之月,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必然会消散在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之中。这些人尤其是某些领导干部信仰的缺位带来的不良影响,大大降低了人们对于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心,从而导致了民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过程中遭遇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理论与现实间严重脱节,使得群众对理论缺乏深切认知。虽然通过不断地宣传、普及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更多的民众所了解,却难以铸入灵魂。因为有些宣传都在尽力回避当前民众所关心的诸如房价居高不下、收入差距拉大、看病难、腐败等敏感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广大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和看法产生影响的重大问题。如果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回避这些问题,一味地搁置不解决,就有可能酿成更严重的后果。

  如何坚守意识形态阵地,使马克思主义融入群众,为群众理解和接受,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信仰和行为准则,是我们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任务,是继续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使命。

  马克思主义包含着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包含着现实的社会政治目标和崇高的道德要求,包含着正确的人生信条和革命信念。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并不断地回答时代提出的崭新课题,奠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基础;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扩大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群众基础;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使党、党员成为一面旗帜,激发广大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信念和决心,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组织基础;必须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发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实践,夯实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离现实的远近,因此,在普及马克思主义时,单靠理性的分析和陈述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以现实的生活需要、以当下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研究人们共同关心的现实问题。直面现实,立足社会生活实际,这样的理论才会成为人们自觉的追求,才会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只有立足现实,正确回答现实当中的要害问题,这样的理论宣传普及才有意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真正地实现。也只有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给人以切实的启示和帮助,引导人们真正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的真实旨趣在于改变世界,我们透视文风也是基于此目的。审视文风是为了改进作风,形成优良的党风;优良的党风可以唤回信仰,让梦想能够照进现实;共同的信仰才能凝聚力量,从而开拓新的历史篇章。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远龙 姚尧 单位:南京政治学院理论一系;南京政治学院理论二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