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 188 期 “ 独家报道 和平解放60年的西藏人文之路 ” 文章之一
从西藏林芝地区的林芝县到工布江达县,318国道基本都沿尼洋河西行,这里也是由四川入藏到拉萨的必经之路。
318国道旁,大树遮天,田野茵茵。尼洋河畔,柳枝低垂,桃花绽放。牛羊时而在国道上踱步,时而到河边喝水。在喜马拉雅山脉东端的雪山下,藏东南尼洋河谷里,一派田园风光。
“林芝的桃花很美,尼洋河的风光也很美,在全西藏都很有名。”米玛说。
林芝人米玛是我们的藏族朋友,曾在重庆入伍,退伍后回家,前几年买了小车。今年3月的时候,我们在林芝进行一系列的考察活动,包括林芝地区的宗教文化生态、墨脱震后重建等项目,米玛一直是我们的翻译和司机。
考察工作结束后,米玛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米玛家在林芝的八一镇永久村,村子在尼洋河的西岸。跨过尼洋河,米玛指着路边的一片房子说,“这是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和林芝第一中学,算是林芝最有知识的地方。”
不一会,车拐弯进入一片果园,路两边集中码放着好几堆木材、石头。
“这是我准备修房子用的。我现在太忙,等明年有空就准备盖新房子。这片果园也是我的。”
近年来,西藏新农村建设使得西藏百万农牧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是其中之一,许多人搬进了漂亮舒适的藏式新房子。
来到米玛家,米玛的爸爸次仁丹巴在等着我们,妈妈央金和妻子德吉在做饭。过了会儿,姐姐央宗和姐夫汪堆也来串门。大家有说有笑,很是开心。
老父亲次仁丹巴今年70岁了,当过生产大队的队长,在这一片很有威信,现在村里人还尊称他为“老队长”。说起当年解放西藏的十八军,次仁丹巴竖起大拇指,对他来说,人民子弟兵和藏族同胞鱼水情深的一幕幕仍记忆犹新。
“以前林芝这一带可不是这样的,只是在尼洋河边有几个小村庄,很偏僻,人也很少。自从1951年十八军来到这里,才逐渐开始发展起来的,因为是解放军带领大家修建的,所以才叫做八一镇。”
次仁丹巴是当年村里唯一会说汉语的藏族老乡。“我的汉语是和十八军的解放军同志学的。西藏解放的时候,我差不多才10岁,我们村子附近就有十八军驻军。他们对我们都特别好,接触多了,慢慢就会说汉语了。”后来,十八军的同志和当地老乡需要翻译的时候,常常就找次仁丹巴。
次仁丹巴回忆起了他的父亲,“阿爸叫尼玛。西藏解放前我们家是农奴,要给老爷们不停干活。那时候生活很苦,吃也吃不饱,穿也穿不好,也不准有自己的牲口。现在我们有自己的牛,有自己的果园。可惜阿爸去世得早,没有过上现在的好日子。”
不知不觉到了开饭的时间,德吉为大家端上巴勒饼和风干的藏香猪,蘸着辣酱很好吃,央宗不时给大家添满酥油茶。米玛家的酥油茶是用手工唧筒打的,味道很独特,这是机器酿做永远不能模仿的。
米玛的妻子德吉把睡着的小儿子索朗多吉抱出来。小多吉还裹在一件大人的藏袍里,揉揉眼睛,看到我们还很不好意思,趴到爷爷的身后,听我们聊天。
在灯光下,大家一起研究我们白天在雅鲁藏布峡谷里捡到的几块石头。此时,小多吉也把他的石头拿出来,石头颜色黝黑,放在掌心沉甸甸的。那是次仁丹巴很早以前在尼洋河边捡的,因为喜欢,一直留在身边,现在当做“宝贝”算传给孙子小多吉了。
“北京来的叔叔喜欢石头,送给叔叔吧。”次仁丹巴说。
小多吉很懂事地把石头轻轻地放到我手里,亮晶晶的眼睛看着我。
“小多吉,谢谢你。”但是我们没有收下他的石头,因为这是爷爷送给小孙子的玩具。
米玛的妈妈央金不会说汉语,只是微笑着看我们。小多吉活泼起来,在炕上滚来滚去,时不时插几句话,“小大人”说的汉语很有味道。
德吉说,小多吉刚刚上学,现在的汉语是跟着电视自己学的,所以有时候发音还不太准。
“我文化水平不高。现在条件越来越好,我希望儿子能多读点书。”米玛说。
从米玛家出来,已经是深夜了。米玛开车送我们离开,顺着尼洋河而行。隔河相望,对面的八一镇万家灯火,夜色旖旎,真是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
回到北京,常常想起尼洋河的田园风光和快乐幸福的米玛一家,怀念那份真挚的藏东南民族情。
前几天米玛给我们打电话,“你们什么时候有空再来,阿爸欢迎你们再来我家。等下次来,我家新房子就该修好了,你们就可以住在我家了。”
祝福米玛一家,祝你们永远幸福!(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曾江)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