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从农奴孤儿到著名学者——访藏学家格桑益西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5-23 09:13: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 188 独家报道 和平解放60年的西藏人文之路 文章之一
  “格桑益西最近太忙了,为了编辑出版《西藏的昨天、今天、明天》,他这阵都在跑出版社。”西藏社会科学院的蓝国华告诉我们。

  几天后,在《西藏研究》编辑部办公室,我们见到了格桑益西。他中等身材,穿着藏式短袄,面色黝黑,眼睛很亮。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年,从去年到现在,我承担了好几个院里布置的学术任务,真的很忙,但是谢谢你们专程来看望我。”格桑益西说起话来慢条斯理,有条不紊。

  “那开门见山,您就给我们介绍一下您最近的学术成果吧。”记者说。

  格桑益西介绍说,前一阵一直在编写《西藏简明通史》。原来出版的《西藏通史》篇幅厚重,不便于大众阅读。《西藏简明通史》简要地描述西藏历史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相比而言,它篇幅更短,同时又是完整的历史。但是《西藏简明通史》并不是《西藏通史》简单的缩编版,而是一本独立的学术著作,有它自己的学术指导思想,这本书尤其注重叙述反映从古至今西藏和中央密切关系的历史史实。

  《西藏的昨天、今天、明天》已经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68种庆祝建党90周年重点图书之一,是西藏自治区唯一入选书目。这本书图文并茂,藏文、汉文对照,用精练的语言、生动的图片,向广大读者介绍西藏的发展历程。

  喝口茶润润嗓子,格桑益西与我们谈起他的成长经历。

  “我是一个生在旧社会、长在新社会的人,我的幸福茁壮成长就是西藏百万农奴后代的一个缩影。”格桑益西动情地说。

  西藏和平解放改变了西藏人民的生活,而对于格桑益西还有特殊的意义——从那时起,他开始了从农奴孤儿向藏学家的蜕变。

  回忆起成长的往事,格桑益西的眼角湿润了。

  “1948年,我出生在堆龙德庆县的一个世代为差巴的家庭。堆龙德庆县在拉萨郊外,差巴是农奴中给农奴主支差的人,领种地方政府的土地。幸运的是,我出生不久,西藏就获得了和平解放。”

  格桑益西出身贫寒,父母早已故去,作为农奴家庭的孤儿,在西藏旧社会的封建农奴制度下想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文化人,是一件异想天开的事情。

  1958年,不满10岁的格桑益西壮着胆子跑到拉萨第二小学,在校门前站了许久,不敢说明来意,又不愿意离开。老师们看到他,便前来询问。后来按照当时的政策,经过奶奶同意,小格桑益西就这样迈入了学校的门槛。

  “现在回想起这段经历,心里总有一种乐滋滋的感觉。我入校第二年,彻底摧毁了封建农奴制度,代之以社会主义制度,西藏全面实行民主改革,我和其他人一样获得了新生。”格桑益西微笑着说。

  从1958年入校,格桑益西就在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沐浴下成长,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期间的所有费用,都由党和政府提供。来自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让格桑益西快乐、茁壮地成长。

  “我从来没有享受过父母之爱、家庭的温暖,但是在新社会里我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心,并且一直伴随着我,推动着我不断求知,争取为党和人民多作贡献。”格桑益西说。

  1963年,格桑益西考入拉萨中学。1969年,毕业后应征入伍到林芝,开始接受绿色军营的洗礼。

  1971年,格桑益西被部队选派到中央民族学院学习,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大学的课程。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收制度,已经工作的格桑益西在老师的鼓励下,考上了古典藏文专业,成为西藏有史以来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之一。

  1981年,格桑益西被分配到西藏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到现在已经整整30年。他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取得了很多成就,先后担任了藏文古籍出版社社长、西藏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撰写了关于西藏文学、史学等一系列作品。作为一名藏学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出版家,格桑益西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自治区级优秀专家称号。

  格桑益西说,“60年前,我是一个贫苦无依的农奴孤儿;60年来,我从党和人民那里得到的太多;今天,作为一名藏学学者,我要努力为推动我国藏学事业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曾江 张春海)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