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重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5-18 09:57: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哲学不是书斋里的梦呓之学,而是从问题开始的,不是从具体问题开始,而是从普遍性问题开始。而问题的发酵器就是哲学所处的社会。

  哲学从本质上必然站在现实的对立面,批判现实,反抗现实。这就决定了哲学的功能就是批判现实,一种没有反思和批判的哲学,是形而上学的教条,是温室里的花朵,好看而无抵抗力。

  身处今天的全球化和当下中国意境中,我们是否还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一如既往地在批判与自我批判?哲学不是纯然注经,不是迎合时局,真正的哲学是映现时代、批判现实、解读迷局的利器。远离生活、空谈哲理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有追求。

  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正遭遇着冷遇,其关键症结是对批判精神的背离。看看我们每年发表的论文成果,连圈内人士都对自己国家的论文、著作嗤之以鼻,有多少成了大家眼中的“论文垃圾”,又有多少是言社会之“实”,思社会之“忧”?对批判的信仰与执著也就成了时代的奢侈品。看似热络的学术争论、哲学对话,说的大多是一些无关乎痛痒的题外话,哲学的批判精神何以沦落至此?没有批判力的哲学,谈何发展?!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下,有谁耐得住寂寞,沉下身子,真正去做学问,真正去研究这个社会?有的是每年成倍增长的论文,有的是成天为发表论文而四处奔波的博士生,有的是为论文数量挂钩职称而无奈的年轻学者。为了论文而论文,学术界的批判之风荡然无存!

  然而,批判不单“吐故”,还意味着“纳新”。中国当代哲学诸流派不应主观上厚此薄彼,人为制造某种此消彼长的态势,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指导下使各流派共同实现哲学推动当代中国创新的功能。批判是手段,而非终点,建设“新”世界才是目的。“如果说有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是我永远也不打算放弃的话,那它决不仅仅是一种批判观念或怀疑的态度……而是要导致所允诺的事变,或者说行动、实践、组织等等的新的有效形式。”(德里达语)

  为了批判地审视现代性生成的社会境况,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进行变革。首先,话语方式的大众化。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批判的武器”无疑需要批判话语的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其次,建构批判的话语环境。走近马克思、回到马克思,固然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水平,却暴露出了脱离社会现实的倾向。构建良好的批判环境,不单纯是文本的钻研,更需要构建适合整个社会发展的批判机制。再次,需要一批真正具有批判、奉献精神的牛虻式的知识分子。学术发展需要埋头苦干,更需要直面现实,敢于说真话,铮铮铁骨、勇于担当是我们时代所需。最后,努力研究现实问题。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实践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不竭动力。

  批判与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任何哲学的特有实质。缺失了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将自我放逐。作为国家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真正回归批判的本真,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会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踏实前行。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沈江平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