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突尼斯肇始的北非国家乱局发展到现在,大体上呈现了三种形态:一是突尼斯与埃及模式,以总统易位为终结点;二是也门等中东国家,国家与社会力量继续胶着;第三种形态就是利比亚,在西方围剿下继续在战火中坚挺到现在。
国际社会包括国内一部分专家学者曾一度认为,卡扎菲的政治生命将在短期内结束,卡扎菲最好的归宿就是流亡海外,甚至西方国家还给卡扎菲开出了流亡国家的候选名单。但卡扎菲在西方国家的空袭下坚持到现在,其缘由何在?
卡扎菲与突尼斯的本·阿里、埃及的穆巴拉克不同。卡扎菲依然牢牢地掌控着军队,并从一开始就表现出绝不妥协的决心。反观本·阿里与穆巴拉克,都丧失了军队的支持;而且卡扎菲在任期间,长期对西方采取敌对姿态,利比亚国内民众具有很强的反西方倾向,尤其是在西方国家空袭展开后,利比亚民众的民族主义被激发起来,反而成为卡扎菲可资利用的民意资源。
西方国家的军事行动缺少合法性,而且内部存在严重分歧。2011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第1973号决议,其主要内容是解决利比亚面临的人道主义灾难与设立禁飞区。西方国家将这一决议转化到卡扎菲政权的倒台,很显然并没有国际法的依据。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北约国家内部的分歧更是掣肘了西方的军事行动,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德国身上。德国自始至终都不参与对利比亚的空袭行动。与此同时,美国始终不愿领导此次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并且一直在军事领导权、派出地面部队等问题上与英法有着不同意见。
面对西方的军事打击,卡扎菲采取所谓“人民战争”的战略,用人道主义规范制约西方国家的空袭行动。在国内,卡扎菲除了利用国内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外,还积极地调整政策,争取到利比亚最大、最有影响力的瓦尔法拉部落的支持。利比亚反对派在军事斗争上的混乱与缺乏经验同卡扎菲的精明老练形成鲜明对比,卡扎菲几次高调的讲话与露面更是发挥了激励政府支持者决心的作用。
概而言之,卡扎菲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放弃抵抗意味着一切的结束,不仅仅是其家族利益、自身政治生命的终结,更可能意味着个人生命与自由的终结。西方国家曾一度开出的流亡与保证对卡扎菲来说,只是一种谎言而已。就利比亚战局来说,未来的走向依然充满着不确定性,卡扎菲未来的政治生命是否能够延续也不能确定,但此次利比亚战争必将对未来利比亚的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卡扎菲能坚持下来,利比亚未来的政治立场会更倾向于反西方,但战争将会带来新一轮的政治革新,利比亚部族力量将得以重组。如果卡扎菲坚持不下来,利比亚反对派未必就能很快在利比亚建立一个亲西方的政权,甚至有可能成为拥有国家外壳的第二个索马里。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赵俊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