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冈村敏之(日本横滨国立大学)
2月份,上海交通大学的教职员和学生访问团来到我们大学的工学部,我有机会给他们简单地介绍日本的城市交通,学生们很感兴趣,向我提了很多问题。当时,我是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的报道进行说明的,这很有益于学生们理解我讲的内容。如果只用英语讲,或是通过翻译说明,会有很多内容传达不清楚,因此,报道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往 张小溪(国际部编辑)
冈村敏之教授提到的报道,是他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18日第157期特别策划“‘堵’城困局:城市化进程中的交通问题”所撰写的文章《东京城市轨道交通网四通八达》。冈村敏之教授用这篇文章向中国访问团讲解日本城市交通,正合我们当初刊发这篇文章的意图。我们也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们希望,类似于城市交通这样的特别策划,除了可以供一般读者阅读思考之外,也可以引起相关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来 王瑞(莫斯科国立大学历史系)
在机场看到《中国社会科学报》,认真阅读了几期。由于在国外读书,平时很难接触到国内的刊物,大家都是通过互联网来了解国内发生的最新事件和学术报道。之前我看过几篇介绍考古的文章,觉得非常好。网上一般都是客观地报道事件本身,而《中国社会科学报》却是从学者的角度去探讨研究的,非常具有学术价值。
来 张廷力(北京市通州区梨园镇高楼金第贵源房地产开发公司)
贵报4月19日的独家报道“谁的夜郎——西南地区夜郎之争”吸引了我。虽然我在20世纪80年代也看到过关于夜郎古国和夜郎民族的报道,但是贵报用3个版面的篇幅进行深入报道,报道全面、客观,有实地考察和权威专家的解读,能够帮助对此问题感兴趣的读者深入了解夜郎古国的历史文化和当前的遗存,更能理解目前有关夜郎故址争议乱象背后的种种原因。贵报的报道文章,可读性强,思路清晰,对事件和观点的解释清楚、客观,是我读过与夜郎相关的报道中最具价值、特色和分量的。相信对历史文化等感兴趣的读者也会喜欢这样的报道。
来 谢吉(北京读者)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每期必读,其中的资讯版块,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让我受益匪浅。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贵报独以哲学社会科学的视角深度解读时政事件,给读者提供及时、专业、高端的声音,可谓国内媒体界的制高点。将贵报装订成册,俨然一部中国当代学术史。
来 赵晓(青海省社会科学院)
优秀的学术报刊,源于办刊集体始终如一、实事求是、执著追求的办刊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无疑,《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办刊集体就是这类集体,正是因为这个集体的不懈努力,使得《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学术界迅速崛起,成为领驭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的重要载体。
一、 定位准确 风格清新
翻阅《中国社会科学报》,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学术资讯尽收眼底。贵报致力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栏目设置独具特色,既有宏观解读,又有微观剖析;既有理念阐释,又有学术创新;既有学者专访,又有权威发布,充分展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丰富内涵和研究成果。
二、受益匪浅 由衷感谢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报》的一名读者,每期报刊到手,都要迅速拜读全部内容,获益良多。贵刊从设立特色栏目、丰富栏目内容入手,整合资源,打造平台,拓展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论视野,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贵报的编辑勤勉敬业,甘为人梯,更是为人称道。借此栏目一角,感谢《中国社会科学报》,感谢贵报的全体同仁为我们提供了丰盛的“精神大餐”,并祝贵报越办越好。
往 《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部
感谢读者对我报的关注。读者的称赞是对我报的认可,更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守优秀学术品质,致力于展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欢迎广大读者继续为我报的发展建言献策。(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