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读者来信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5-18 09:4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者按:本报经常收到读者来信,既有鼓励,也有建议,反映出广大读者对我报的关心、支持!谨集中摘登若干,以答谢读者的厚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办公室

  贵报一贯关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瞩目热点、难点、焦点和前沿问题,强调实事求是,鼓励严谨治学,为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从今年1月起贵报推出的以尊重科学、服务读者为宗旨的“身心”版,内容丰富,选题非常具有代表意义。如学者谈养生栏目中的《养生应是每个人掌握的知识——国医大师陆广莘畅谈中医与养生智慧》、《不治已病治未然,让生命减少折损——访西安藻露堂中医医院院长宋济生》等文章,既通过专家学者向读者传达了中医养生的有效性与可信度,又反映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使读者对中医药文化有了更全面、清晰、科学的认识与理解。其他栏目选题亦贴近民众生活,具有较高的实用性。这些报道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发挥了积极作用。

  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与贵报保持联系,共同为做好中医药事业新闻宣传工作、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高为(百花文艺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主任、编审)

  《中国社会科学报》是一份庄重、醇厚的报纸,经常阅读,受益匪浅。我认为,无论思想性、理论性还是学术性,乃至编校质量,这份报纸的水平都是最高的。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作为一份非常年轻的报纸,在短短不足两年的时间内就达到如此高的水平,说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科研实力确实名不虚传,也足以看出报社领导以及编辑、记者的用心。我比较关注学风问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贵报的学风,表现了真正的学术风范。嘉惠学林,可谓既深且远。我向你们表示敬意!有适合的稿件,我也很愿意投给贵报。刚刚看到贵报增加了“对策”版,希望这个版能真正起到国家智囊的作用。

  赵英兰(吉林大学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报》将报纸的时效性和学术出版物的严肃性紧密结合在一起,自2009年创刊之时,便成为我一直关注的对象。《中国社会科学报》重视从独特的学术视角报道评析时事内容,并特别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当下社会热点问题之间的关联,在今年的三四月间,《中国社会科学报》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探讨汶川、玉树灾后重建及自然灾害与哲学社会科学关系的“特别策划”系列,不但为拓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和方向提供有益的意见,也对哲学社会学工作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进行了再探讨。这的确是为探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方志远(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开始读《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后来读《中国社会科学报》;开始读“赠阅”的报纸,现在读“订阅”的报纸。三年下来,越读感情越深。

  信息量大、关注海内外各学科的前沿、以正确的方针引导学术,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科学报》三年以来形成的基本特点。该报对社会科学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乃至指导意义。

  我一直在研究明代的国家制度和社会进程,既为明代社会的开放而振奋,又为明代社会的涣散而惋惜。2011年3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刊登陈奎元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其中一句话却在不经意中点醒了我:“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的特征也是中国文化的特征。”明代的问题恰恰出现在这里,社会多元了,一体却解体了。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现实是历史的一路足迹。现实理念可以解释历史问题,历史教训应该为当代提供借鉴。在我的明代史研究中,感谢《中国社会科学报》不断的现实提示。

  赵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与去年相比,《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整体内容和版式上都有了很大变化,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活泼。

  “后海”、院内刊“家园”版比较通俗易懂,我和很多老同志都剪下来单独收藏。近期,这两个版分别推出两个专题,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设计,都让人耳目一新。“博物”版也是我一直关注的,特别是一些考古新发现、新资料、新观点等,文字和图片搭配也非常美观。我经常把报纸寄送给我的老朋友阅读,他们也非常喜欢。

  杨松(山东读者)

  我是贵报一名忠实的读者,从贵报创刊以来,一直通过贵报的电子期刊、博客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网站等阅读贵报刊登的文章。贵报权威前沿的国内外学术资讯、深度报道、时政解读等,为我这样的普通工程师开启了学术殿堂的大门,使我了解了众多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受益良多。

  贵报以独特的学术视野关注经济、社会和民生,前几版的“特别策划”、“独家报道”、“西部纵深行”关注当下热点和重点。尤其是“西部纵深行”,记者深入最偏远的西部乡村,以实际行动体现浓厚的人文关怀,对墨脱小学的资助更是为社会做出表率,是媒体社会责任的最佳诠释。

  祝愿贵报越办越好。

  赵德鑫(湖北读者)

  《中国社会科学报》对社会科学现有成果的反映和总结很全面,涵盖考古学、经济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学等各个学科门类,还探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目前还没有哪家报纸可以做到这一点。此外,对前沿最新成果的反映及时到位,注重理论而又不失活泼,非常符合知识分子的心声。我每期都认真读,非常喜欢。(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