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10日,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华盛顿举行。共同主持对话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特别代表、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国务委员戴秉国,美国总统奥巴马特别代表、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分别致辞。美国副总统拜登到会发表讲话。
双方代表团依然保持了与前两轮相同的豪华阵容。中方由来自大约20个政府部门的代表组成,包括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央行行长周小川、科技部部长万钢、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美方由16个政府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包括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商务部长骆家辉、劳工部长索利斯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夏皮罗。
与前两轮对话相比,本轮亮点突出,拓展了讨论的议题,并且在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专家们认为,两国的战略互信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
把战略与安全对话提上日程
本轮战略与经济对话的一大“创新”是中美双方的高级别军事代表参与对话。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袁鹏强调,“中美两军关系发展一直滞后于其他领域,随着中国军队实力的增强,中美两国对彼此的军事发展越来越关注。而且,很多安全问题是原有的经济战略等不能涵盖的”。
北京大学副教授余万里认为,中美间很多经贸合作问题都和军事安全领域互信的缺失有很大关系,而这次把战略与安全对话提上日程有利于消除两国战略误判和疑虑。他强调,战略对话如果不包括军事领域问题是不完整的,而首轮战略安全对话确立的议题主要包括核安全、空间安全、网络安全与常规安全。
战略讨论议题得到拓展
除了传统的朝核问题外,双方的战略讨论议题还扩展到对中东、北非等地区的政策。“由于中东、北非的变局和美国对华战略的调整,双方希望在更广阔的领域开展合作”,袁鹏说。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可金指出,“中美的差异在于维护和平与安全的战略观点、方式方法存在分歧。中国向来主张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框架内,通过和平对话、协商和合作化解分歧,维持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美方在应对全球安全热点问题上,则存在着片面依赖武力、制裁、强制措施的倾向”。赵可金表示,要想通过一两次战略与经济对话改变彼此的战略观点和战略思路是不可能的,美国至多会尊重中国的看法,通过中美对话更多地争取中国在全球安全热点问题上的参与和帮助。
经济领域画出明确“路线图”
5月10日,中美两国签署了《中美关于促进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和经济合作的全面框架》。这一协议的签署,是遵循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于2011年1月20日在华盛顿达成的共识。根据协议,双方将基于共同利益,从战略性、长期性、全局性的角度,推进更为广泛的经济合作,以共同建设全面互利的经济伙伴关系。
据袁鹏分析,“框架协议为两国的经贸发展提供了指导原则,利于规避两国经贸风险,扩大经贸合作,并为已存在合作的领域注入了更充实的内涵,对于具体合作有了明确路线图”。
前任美国助理贸易代表夏尊恩说,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意义很重要,它有助于两国高级官员了解对方的想法,消除误解。他强调,“这次他们更注重实质性的执行,美国方面更希望看到以后如何在实践中落实”。(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冯黛梅 实习记者 王莹)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