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著《战后中日关系:“不正常”历史的过程与结构》中,刘建平博士采用独特视角,对战后(1945年)至1972年中日的“不正常”历史进行了翔实充分的实证研究,认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并非是中日两国人民互动的结果或“民间外交”渐进积累的胜利,而是国际格局变动的结果,并呈现二元性与非对称性特征。这一结论,对当前的中日关系史研究框架和范式构成了某种挑战。
“政经分离”凸显中日关系二元性
当前,国内研究中日关系史的学者多以1945年作为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起点,而刘建平博士则将战后中日关系的研究起点向前推进至抗日战争时期,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中国对日外交的相互关联进行研究,由此填补了学术研究上的空白。
东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时期中日两国共产党的交流可以看做中日关系二元性结构的原型。抗战时期以野坂参三为首的日本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的对日政策提供了雏形,即“人民外交”路线。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在阐述对日政策时最常使用“人民外交”,以及“将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将一小部分军国主义分子和广大日本人民区别”,甚至“将日本政府和广大日本人民相区别”等话语表述,这些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受到野坂参三“日本人民”概念的影响。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吕耀东 王广涛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