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日渐彰显,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实情的了解远远不够。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公共外交向世界表达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引发学界广泛热议。
公共外交 向世界表达中国
公共外交与政府外交组成国家的整体外交。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精英和广大公众等多个层面,其中政府是主导,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精英是中坚,广大公众是基础。开展公共外交的目的是提升本国形象,增加外国公众对他国真实认知,进而影响他国政府对本国的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公共外交在增进友谊、减少敌意、消除疑虑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公共外交工作还存在很大发展空间。特别是目前,国外公众对中国的认知程度与当下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还不相称。公共外交领域的权威专家,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三次会议、四次会议新闻发言人赵启正在新著《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中认为,“开拓中国公共外交事业是促进西方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建设中国持续发展的良好国际舆论环境。”
与政府外交相比,公共外交由于其宽松、生动和灵活等特点,可以在不同场合以多种形式发出声音,讲述本国故事。而基于经济发展,各国民众间的直接交往日益频繁,现代公众对于国际事务和本国外交政策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赋予公众参与外交事务的广泛发言权,当代公众不再只是公共外交的受众,同时也成为积极参与公共外交的主体。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提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式,从我对国外的考察发现,西方社会民众有了解中国的愿望。目前,我们与世界的沟通还远远不够。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重点是了解世界、学习世界,那么,现在振兴的中国需要国际社会的更好了解。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国家修辞 以国际化的方式
对于如何更好地向世界表达国家形象,赵启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对外传播必须用国际上能理解的方式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事实证明,多元、及时的表达,有助于外国公众更好地接受理解中国。”
从各种角度表达本国的国情,说明国家政策,展现本国文化,实质是通过信息的沟通和交流获得国际社会对本国的理解和支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侯若石指出,中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自信地展现自我,这样会为自身争取更多更广的发展空间。公共外交中讲什么、怎么讲,这是基本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胡百精认为,“作为国家修辞的重要表现方式,做好‘如何对外表达’这个课题有助于更好地传播国家的整体力量。良好的国家修辞是国外公众理解本国的一把钥匙,可以增强国家的话语力,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国际舆论。”
民众所需 推广公共外交理念
公共外交理念和公共外交实践相结合,对提高我国公共外交实力有促进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介绍,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在国外的知名度还不高,来自44个国家的高中生对美国一个乡村的识别率比对中国上海的识别率高出一倍。从国际关系学角度上讲,如果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差距很大,将会出现较大外交困境。如何通过多种渠道在我国推广公共外交理念,提高全民的公共外交意识,尚有许多工作要做。
对于如何通过普及推广公共外交理念以提升中国公众对公共外交的认知度,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牛军告诉记者,“应收集国外经典的公共外交案例,对其模式和路径加以借鉴。还可通过课程设置,在通识课上开展包括媒介素养在内的公共外交关系素养课。除此之外,需要加大对专业公共外交人员的培训,应该对不同范围内的人士展开公共外交理念的推广普及工作,适当调整我国的外交机制,使我国的公共外交功能得到更好应用。”(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唐红丽)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