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陕西讯(记者钟哲 实习记者孙文娟)从实践中挖掘研究课题,在调研中推动理论创新。近日,由陕西省社科院文艺研究所所长、著名作家莫伸,经济研究所所长裴成荣,《人文杂志》杂志社社长杨明丽等一行组成的调研组深入陕南已运营的和在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一线,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旨在通过社科专家的独特视角,反映、挖掘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对陕西省尤其是陕南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交流各个方面所产生的重要意义,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调研组先后对西商高速公路 (西安至商州)在建项目、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小康高速公路 (小河至安康)、包茂高速公路(包头至茂名)进行了实地考察,并通过现场交流、座谈会和收集原始文字资料等方式详细了解了这几条高速公路的设计开发、科研攻关、技术引进、管理理念,以及建成后收费标准制定的依据、对陕西省交通事业的重要贡献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在实地考察获得国家技术进步一等奖、隧道建设规模居世界第一的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时,莫伸感慨万千:“从前的蜀道难,首先难在横亘千里蜀道上的一座凛然威严的大山秦岭。它像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将巴蜀水乡和关中平原分割开来。过去翻越秦岭是不敢用天来计算的,正如唐代诗人韩愈在诗中所描述的那样:‘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而如今,隧道的建成,不仅穿越了被称为‘天下之大阻’的秦岭,更是打通了千百年来我国南北交通的天然屏障,天堑变通途啊。”据他介绍,穿越秦岭隧道,往返安康与陕渝边界,开车只用三个小时。
裴成荣则从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对陕西省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所产生的影响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大批工业园区、产业基地、产业带在高速公路沿线应运而生。“这次基层调研,我们走的是蜀道。但置身其间,满眼看到的,是高速公路的通车给周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勃勃生机;满耳听到的,是老百姓称赞高速公路的通车对日常生活所带来的便利。”她还表示,这次实地调研,让她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更加客观,在今后的研究中也就会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
同行的社科专家们也有同样的感受。莫伸表示,只有走进基层、深入实践,才能更多地发现社会现实存在的问题,才能让研究论而有物、谈而有据、思而有知。他从文学艺术创作、研究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过去,陕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在这片沃土上曾孕育了多部以农村、农民生活为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而现如今的陕西,科技教育高速发展,尤其西安市已发展为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蕴涵着高科技和现代化的新生事物和现象向我们一波接一波地涌来。但是,我们却罕有作家、艺术家去观察、理解并通过自己的作品去表现这些,许多人的思维方式、生活理念还停留在从前。这使得我们文艺的创作、研究要么变成一种距现实生活很远的语言游戏,要么变成一种与现实生活毫无关联也毫无意义的空谈。所以,我们广大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走出去,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杨明丽是土生土长的安康人,她在感慨家乡发生变化的同时,也认为这次组织不同专业、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对同一项目的考察,可以形成不同视角、思路的碰撞、融合,从而更加客观、更加全面、也更加实际地来看待交通建设方面的得与失,并对如何降低物流成本及人民群众对路桥费收取过高这些敏感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她也呼吁社科专家一定要走出书斋,多参与实地调研考察活动。这样,才能把理论研究和实践真正结合起来,才能推动自身研究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