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部时间2011年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奥萨马·本·拉登已被美军击毙。对此,不仅国际新闻界连篇累牍予以报道,社科界学者也纷纷发表看法。本报记者通过国际媒体,对此作了一些了解。
哈佛大学杰出贡献教授约瑟夫·奈认为,“恐怖主义发挥作用的途径是通过戏剧化的方式来抓住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力,以此来为世界格局重新洗牌,拉登之死有力地证明了,拉登并不是一个不能战胜的神话。”
哈佛大学贝尔法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委员、前美国国土安全部政府间事务助理秘书朱丽叶·凯耶认为,本·拉登主要是作为一个象征性的人物存在,并非直接操作基地组织的各项事务。她认为,没有人会妄想拉登之死意味着战胜了恐怖主义,安全部门会非常审慎地评价拉登之死的意义。凯耶对街头的庆祝活动不以为然,她认为,这对受害者及其家属来说是一个非常私人的时刻,她本人并没有狂欢的热情。
哈佛肯尼迪政治学院公共领导中心主任大卫·葛根指出,这次行动最大的赢家是白宫。他认为,奥巴马的传奇之处不仅仅在于击毙拉登,而在于他的冷静、淡定和成熟的态度与处理方式。
哈佛学者普遍对未来美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表示担忧。有学者认为,巴基斯坦的军队很大程度上依靠美国的支持,很难让人相信巴基斯坦政府对拉登的藏身之地毫不知情,因此,很多疑问仍然需要解答。
学者们预计,美国原来投入到追捕拉登这件事情上的军队和政治力量,如今将着重于追捕其他高层恐怖分子。
在杜克大学,政治学、公共政策、法学等领域的学者也从军事、选举等方面讨论了拉登之死。
曾经在乔治·布什政府工作过的政治学教授范彼得认为,拉登之死有两个值得称赞的地方:一是整个行动的保密工作,几个月的行动策划都未走漏风声;二是将拉登海葬,以免其坟墓成为偶像崇拜之地。但是,他也提出,这次行动暴露出美国在安全问题上仍面临许多挑战。他说:“最让人惊讶的是,本·拉登并未如之前猜测的生活在偏远的山洞之中,而是生活在巴基斯坦边境离美军基地很近的地方。”他认为,这次军事行动对今后更大范围行动的意义还很难说,也许已经厌倦了战争的美国人将庆祝胜利,而不愿再对其他地区采取行动。
政治学教授克里斯·格尔皮同意范彼得的观点,他认为拉登之死对美国的内外政治来讲,影响力都将是短暂的,就像当初处死萨达姆·侯赛因一样。击毙本·拉登对塔利班的影响是很小的,对转变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局势的影响也很有限。如果奥巴马急于寻求一个撤出阿富汗的理由,那就是已经击毙了拉登。(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焦霖)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