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从剩遗物的观念出发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4-11 16:5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剩遗物(Residue)是帕累托(Vilfredo Pareto)社会学著作中的核心概念,目的在于考察人类社会行为的本质。帕累托认为,剩遗物是为了解社会现象而创设的一个分析概念,就像温度计中水银柱的升降表示温度一样,是人类感情与本能的表示。雷蒙·阿隆(Raymond Aron)在《社会学主要思潮》这样解释:“剩遗物指人性中固有的情感或情感的表现,派生物是指个人用来掩饰情欲或赋予一些本没有理性的主张或行为以一种理性的外表的辩解的知识体系。实际上,人是一种无理性的,但能理性思考的动物。”在帕累托看来,剩遗物是决定社会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借助剩遗物概念,可以对不同文化传统的精神加以解读。我认为,在西方社会及其文化的本体论神学传统中,剩遗物最鲜明地体现在本体神学(上帝)上,这种神性剩遗物意识对西方社会生活各层面的发展而言,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我们要问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能否发现某种神性剩遗物?

  天道与自然传统的剩遗物残留微乎其微

  在安乐哲(Roger T. Ames)看来,“儒学中没有超越情境的原则或规范”,因此,不存在绝对的善与恶,只有恰当、适宜之别。儒家天道观念中看似具有的神性剩遗物遗存,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更多具有哲学思辨的意味,彼岸意义上的神性剩遗物被以工具性的方式消解一空。孔子不言“怪力乱神”,《易传》中的阴阳学说则更多强调辩证的思维。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宋玉波 单位: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