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思想的全球传播与接受,是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关注的一个热门课题。马克思在世时(特别是19世纪中后期)就已经存在马克思思想的传播与接受问题;1883年马克思去世后直至1895年恩格斯去世这段时间,恩格斯在传播和解释马克思思想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同时也是值得探讨的)重要作用,今天学界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关系”问题的热议就与此密不可分。特别是关于恩格斯在整理和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中如何对待和处理马克思的资本论手稿《大纲》、61—63手稿、63—65手稿以及其他手稿群问题,随着MEGA2对这一过程的全景揭示,有国外学者甚或倾向于以 “MEGA2的马克思”来取代所谓的“经过恩格斯整理过的马克思”形象。可见,从一开始,马克思思想的传播与接受就与“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思想”这一根本性问题联结在一起。正因此,才有了随后的关于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持久论争。从19世纪末(马克思恩格斯去世后)到20世纪中后期,马克思思想的全球传播与接受先后(当然也有部分重叠)经历了“正统派”阶段、“传统派”阶段、“新(西)马”阶段。然而,20世纪的故事还没有完,20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以后,马克思思想的全球传播与接受由于苏联的解体而经历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危机期”,随之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更是促使了今天被称为“后现代马克思主义”(以福柯、德里达、鲍德里亚、齐泽克等人为代表)的出现,并由此继“新马”之后开创了持续至今的“后马”时代。
“左翼论坛”成为21世纪马克思思想传播与接受的一个重要平台
新世纪最初的十年,“马克思”无疑是国际学界(特别是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当然还有哲学界)的一个重要关键词。首先是伴随着世纪初新一轮金融危机的爆发,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相关经济学著述重新回到学者的案头,甚至成为普通群众的通俗读物;接着是近两年的欧洲罢工运动中,马克思的头像首先成为德国工人的旗帜。一时间,欧美世界的公共媒体、学术沙龙、大学讲坛纷纷开始重提关于马克思的话题。以至于很多学者都惊叹,继20世纪80年代的所谓“危机”或“终结”之后,新一轮的马克思思想研究热潮正方兴未艾。这一点也在2011年3月18—20日于纽约举行的“左翼论坛”(Left Forum)中初见端倪。
纽约左翼论坛的前身是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主义学者大会”(SSC),主要致力于为西方左翼学者(他们通常被称为新左派,以区别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左派)构建一个跨国交流的学术平台。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新社会运动组织的积极参与,其过浓的学术性色彩有所淡化,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左翼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共同舞台。自2007年以来,每年春天都在纽约举行的“左翼论坛”都因其拥有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数千位参与者、数百场分会、近千名发言者、数百家著名期刊杂志和网络电视等媒体,以及其日益重要的政治影响力而俨然成为北美规模最大的学术事件和政治活动。
2011年的纽约论坛在“迈向团结的政治”的主题下,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如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戴维·哈维、本特尔·奥尔曼和诺曼·莱文教授;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西恩·塞耶斯、米歇尔·克拉特克;德国马克思主义学者费雷德·奥托·沃尔夫;法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米歇尔·路易;加拿大马克思主义学者马塞洛·马斯托和乔治·康米内尔等等)、西方左翼社会活动家、激进组织以及学术期刊杂志(如美国马克思—人道主义协会、《社会主义与民主》杂志、《21世纪马克思主义》杂志、罗莎·卢森堡基金会等)、网络、电视台和知名左翼学术出版机构(VERSO、PLUTO)等媒体。因此,它本身似乎也成为今日马克思思想传播与接受的一个平台了。
马克思思想研究在当今世界的回归与复兴
本次论坛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不仅是它吸引了众多马克思思想研究者和相关的组织机构,而且这些研究者及其组织机构还组织并参与了近30场次的分会、学术沙龙和展览活动,它们都直接以“马克思”为主题,如“重读马克思”、“马克思的《大纲》:另一个马克思?”、“今日马克思的全球接受”、“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罗莎·卢森堡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与中国”、“马克思与人道主义”、“马克思与女权主义”、“马克思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问题”等主题活动。“马克思”无疑成为本次论坛的核心话题,马克思主义也由此成为众多场次的研究者和社会活动家讨论当今世界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甚至包括刚刚发生的日本地震和核辐射以及利比亚事件)的重要依据和分析方法。
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信息:新世纪,我们将迎来一个马克思思想研究的兴盛期。实际上,正如与会代表们提供的论文、演讲等资料所显示的,无论是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还是其他语种,关于马克思以及马克思本人的著述都纷纷出版和再版(或出新的修订版),其数量和种类都比20世纪90年代多得多,有的甚至在近10年内增加了2—3倍。关于马克思的学术论文和出版物也在新世纪头十年中成倍增长,成为各个学科研究前沿以及大学课程中的关键词,不仅受德高望重的教授、学者的关注,也因此吸引一批西方新一代青年人致力于马克思思想研究与问题的探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当代生态问题、马克思对前资本主义关系的分析对非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发展的意义、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启示、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对当代妇女解放问题的意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模式的反思、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精神对人权与民主问题的关注、马克思的哲学的政治内涵等等,所有这些研究思潮和倾向的频繁出现,都预示着新一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开始致力于从过于学究气的研究方式转向实践导向型创新研究模式。因此,新世纪马克思思想研究的复兴,并不仅仅是数量和影响力意义上的,而且更是研究方法的创新和领域的拓展,而这又将为马克思思想的全球接受与传播带来新的契机。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秀琴 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