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一路春风到汶川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4-11 15:00: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3月28日,本报西部纵深行报道组从成都用时两个半小时,全程149公里,到达汶川。一路上,记者经历了一个曾经灾难但仍然美丽而快速发展中的汶川。

  经过多日的阴雨和多云天气,成都迎来了难得的晴天。春光正好,路边,玉兰花烂漫地盛开着,比它们更能吸引目光的是油菜花。在田间地头、屋前屋后,甚至山坡上,都有一片片嫩黄色而又放着光彩的油菜花在阳光下摇曳。

  刚过都江堰,成都平原逐渐退后,迎接乘客的是崎岖多山的川西地区。公路沿着岷江向西和北蜿蜒行驶。路的不远处就是奔流的岷江,公路两旁有若干工地,中铁、四川路桥、国家电网等多家单位都在紧张地施工。连接映秀和汶川的映汶高速公路正在修建。据了解,未来汶川将加入成都一小时交通圈,这对于汶川的进一步发展将会起到推动作用。

  公路旁的村子基本都是新建房屋,有些屋顶上有羌族风格的纹饰。几乎每一家都插着红旗,表达着对党和政府指挥抗震救灾和重建的感谢和支持。一些人家还在大门的门楣上悬挂着用于祈福的羌红。因为春节刚过一个多月,几乎家家户户的门框上都贴着祈求吉祥的春联。

  此时,正是桃花盛开的时节,在汽车洗车、乘客休息时停留的小村中,一树桃花开得正繁茂。在树旁,记者遇到一位在村中居住的老大爷,他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告诉记者,他是汉族人,原来在比这里更西的地方居住。地震后全家人搬到这里,村中房子修得很好,这里生活也不错,他们会继续在这儿住下去。沿路上,偶尔能看到身着羌族服装的群众,或是行走,或是在自家田地里劳动。

  在沿线,还可以看到具有旅游特色的村镇,在绵虒镇的沿路,有一条“美食一条街”,各个饭店、餐厅主打的便是远近闻名的“绵虒豆腐”和“豆腐鱼”。这里流行一句话“不吃豆腐,枉到绵虒”,可见人们对豆腐的热爱。而这里,只是汶川在地震之后旅游业恢复重建的缩影。

  在213国道的两旁,最为惹眼的却是那些触目惊心的景物。沿路多处有明显发生山石崩塌后的痕迹,一些块头各异的石头停留在山坡上,有一些可能随时滚落下来。有些地方加装了防护网罩,但是仍令人担心。有一个地方,一块从山上滚下的两米多高的巨石竖立在路旁,叫人想起那些令人胆寒的场景。一些危险潜在的地方,有大牌子提醒行人这里属于危险区域,随时可能掉落飞石。这种“惊险”环境,令人不禁有些为经常经过这里的汶川当地人的安全问题担心。沿途也分布着多处“5·12”地震遗址,偶尔有行人下车参观,初到这里的乘客则纷纷在车中翘首观看。

  在一些地方,还书写或者张挂着有关“感恩”的标语,如“大灾大难有党在,今生今世跟党走。”在以特殊党费援建的汶川县七一绵虒小学的楼上,也有“感恩于心,回报于行”的巨幅标语,把这种感恩精神向下一代传递。

  从成都到汶川的途中,迎面扑来的是温暖的春风。汶川地震之后重建的新貌,同样也在春风中。(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张春海)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