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多年不遇的低迷和衰退状态,一时间,破产、倒闭、失业、衰退成为令人生畏的词语。在反危机、促稳定过程中,新兴经济体以其积极有力的措施,成为率先复苏和回归增长轨道的先驱,成为抵御全球危机重冲击的中坚力量,金砖国家是其中的佼佼者,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同时,金砖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作用地位也得到提升。日前,来自北京金砖国家智库会议学者的观点显示,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以及加强合作,为这些国家国际话语权的增强和全球经济治理格局的变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兴国家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引擎
数据显示,新兴国家中以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为代表的金砖四国占世界金融产出的比重达到15%,人口占全球的42%,国土面积占26%,2010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率的贡献超过了60%。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地位的上升,使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显著上升,从全球事务管理体系中的边缘角色逐渐转移到中心地位。
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复苏之快超预期,主要得益于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以V型强劲反弹,使得全球经济复苏呈现“西方不亮东方亮”态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认为,最近几年,全球发展重心将加速向新兴大国倾斜。世界经济增长的70%主要来自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已经成为目前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并将成为未来全球发展的主引擎。
新兴国家在经济上的突出贡献为其自身在国际政治关系中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发言权,2010年金砖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增加,世界银行给予中国、印度提高投票权,金砖国家成为全球金融稳定协会成员,以及在G8+5、G20峰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地位的增强,基础四国(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在全球气候大会上的协调立场等,均凸显金砖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权的增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指出,“G20的构成本身说明,离开新兴经济体的参与,当代全球的任何问题都不可能找到解决出路,从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改革和全球气候谈判,到打击海盗和防止核扩散,新兴大国都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自己的改革、行动方案”。
印度观察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维斯瓦纳坦也认为,经济危机之后,随着像金砖国家这样的新兴市场在世界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发达国家也认识到,要找到解决全球问题的方案必须与发展中国家有更多的合作,因此,新兴市场对全球问题的参与和决策势在必行。
全球力量对比有利于新兴经济体
新兴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巨大的潜在市场、科技进步加速等优势,其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日益扩大,正在改变世界经济发展态势,推动国际经济关系调整。
巴西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伊万·蒂亚戈·马沙多·奥利维拉指出,近些年来,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虽然在经济方面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在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方面表现出越来越多的活力,但由于大多数新兴国家的产业还停留在资源、初级农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上,产业结构升级空间广阔,加上区域发展不平衡,梯度演进潜力巨大。此外,新兴经济体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内部需求潜力远未发掘,因此未来增长前景很好。
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正在成为当前世界最为重要的地缘政治和经济事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认为,21世纪的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在力量结构、问题议程和价值观念等层面都迥然相异的全新阶段,而新兴国家的异军突起无疑是促成这一转变最为深刻和持久的动力。他指出,新兴国家崛起将为全球治理提供新的模式选择、经验借鉴,将带动工业文明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强化新兴经济体的全球经济治理地位
国际力量格局变迁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部主任姜跃春认为,目前新兴经济体的综合实力仍然明显落后于发达经济体,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还未遭受威胁,以西方为主导的传统格局在短期内还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他指出,新兴经济体经济对外依赖严重,在最终消费市场中缺乏有效话语权,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中缺乏议价能力,因此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模式仍然缺乏安全性。
新兴国家的发展与崛起还深受外部国际环境的影响,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对外贸易萎缩、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等问题约束着新兴经济体的稳健发展。特别是金融危机后,新兴大国的出口急剧下降、外汇储备大幅缩水、股市下跌,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影响。
此外,新兴经济体还存在一些内部矛盾,如新兴国家地理条件的多样性、自然资源的不平均分配、交通成本以及难于寻求利益相关方参与到地区发展中、地区收入差距问题变得更加紧迫等,都是新兴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还有专家认为,取长补短、合作应变、共同崛起将是新兴经济体应对各种挑战、实现共同崛起的不二法宝。全球经济治理离不开这些新兴大国的参与、合作。只要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持续快速发展,后危机时代的国际力量变迁将依然利于新兴大国的发展。“未来,国际经济格局将更加多极,发展态势将更加多元,”陈凤英强调。(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林跃勤 张凤娜)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