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程梦瑶)吟诵作为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是一个巨大的文化遗产宝库,然而近百年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致使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方式几乎被人们遗忘。3月26日,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开题论证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旨在对吟诵这一宝贵的中华民族口头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整理。
据悉,该项目的主要内容是在全国范围内对各地吟诵传人进行系统的调查、采录,从而获取大量的影像、录音、照片、文献、报告等资料,并对吟诵的历史、现状、形态和价值进行全面的考察,建立一个系统、丰富、完整的中华吟诵资料库,为国家抢救、保存一批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在此基础上对吟诵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与推广。
负责该项目抢救和整理部分的首席专家、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中华吟诵如今正面临失传。此次抢救和整理工作,以文学研究为主,将结合音乐学、语言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承和推广中华吟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会专家认为,从目前来看,课题中的抢救、整理与研究这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抢救与整理为主,同时三者兼顾,对抢救与整理工作的范围和规模依现有的条件做出调整,抢救工作中最重要的不仅是采录的人数,而且还包括采录资料的质量。
据了解,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将领衔该项目的理论研究部分,并担任首席专家。(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