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谋势贵在谋心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4-13 09:4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孙子兵法》特别重视“谋势”,“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军事指挥员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依靠、运用、把握和创造有利于自己取胜的形势上,而不是去苛求部属如何顽强战斗。“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战场上,一方的混乱源自于对方的严整;一方的怯懦源自于对方的勇敢;一方的弱小源自于对方的强大。

  历史上有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都得益于谋势、造势。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2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兵乌巢烧粮瓦解了袁绍军心,击破袁军10万之众。在淝水之战中,东晋首先利用前秦内部不稳,分化离间前秦内部关系,涣乱其军心,致使前秦军不战自退,更是以8万军力大胜80余万。同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军力量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通过闪击战,迅速瓦解了法军的抵抗意志,42天就占领法国,150余万法国军人成了德军俘虏。

  战争在某种意义上是双方意志的较量。谋势、造势,最根本的出发点,就在于使敌人放弃抵抗的意志。失败一方,往往先是败于意志的崩溃。在强“势”压迫下,弱势的一方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心理暗示:要么放弃抵抗,要么只能被消灭。二战时,古德里安为了快速攻占敦刻尔克,要求士兵不要管路边缴械的法军,一直往前冲,而这些法军竟然大多是排队自行到战俘营去报到,他们已经无法找到抵抗的心理支柱。

  美国军事理论家约翰·博伊德将军队比作生命有机体,在他的OODA循环理论中,认为军队的观察、判断、决策和行动的进程循环质量决定了军事优劣,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心理状况。“机器不会打仗,地形不会打仗,打仗的是人。你必须深入了解人的心理,那才是取得作战胜利之所在。”战争的艺术,在于“通过负面因素造成敌人的恐惧、焦虑和离间敌人,从而造成非合作的重心。同时,腐蚀敌人所依赖的支柱,切断使敌人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精神纽带”。

  无独有偶。《震慑论》作者哈伦·厄尔曼的“迅速制敌”理论,更是强调“迅速”意味着在敌人能作出反应前进行快速机动;而“制胜”则意味着在物质和精神上能够影响和主导敌人的意志。他强调,通过夺取环境控制,瘫痪敌人对事件的看法和理解力,或者使敌人的看法和理解力成为负担,从而迫使敌人无法在战术和战略层次上形成抵抗。在他的理论中,“迅速”是谋势,“制敌”是谋心,谋势从属于谋心,服务于谋心。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章庆 单位:南京军区装备部)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