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走过了三十年。”在汶川大地震三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徐平对记者这样说。作为来自汶川的羌族文化研究学者,徐平在震后一直关注着灾区的重建进程和文化变迁,并为相关地区的发展提供建议。
4月中旬,记者在走访灾区各县市时了解到,在中央和全国各地援建下,灾区的重建工作取得了公认的成就,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已基本完成。汶川向世界贡献了一种新的灾后重建模式,而对汶川重建模式和汶川精神的理论总结、模式探讨正促进着四川学术的发展乃至学术转向。
灾后重建 规划先行
对四川灾区来说,重建不是简单恢复旧貌,而是以此为契机的跨越式发展。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明泉指出,四川灾区的重建不是恢复型重建,而是发展型重建。该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蓝定香认为,对比以往,汶川等地灾后重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规划先行”,科学重建,以此保证重建工作能够取得长期效应。
在重建过程中,许多受灾县市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廖祖君向记者介绍,安县在重建过程中没有盲目建设,而是吸纳了该院学者提供的发展意见,根据该县的实际情况,选择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形成了“安县模式”。在四川灾区,正是一个个像“安县模式”这样的具体模式,构成了灾后重建的大模式。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重建切切实实地提高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山东省援建的北川县城已成为四川省乃至全国最美的县城之一,而由广东省佛山市援建的水磨镇则被联合国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在青川县东河口新村开办“农家乐”的张大妈告诉记者,震后该村没有一座完整的房子,只有一片瓦砾。张大妈指着屋檐下挂着的温家宝总理来青川时与群众的合影照片说,青川人特别感谢全国人民的支援。
学术研究与重建工作良性互动
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四川省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参与,在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谋划策,为政府工作提供参考。同时,服务重建的实践不但深化了学术研究,而且推动了学术转向,形成了研究与重建良性互动的可喜局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等单位将“灾难学”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科,进行全方位的专项课题研究,并与灾后重建工作密切结合,希望建立一门专门研究灾难预测、灾难防治、恢复重建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关系的新兴学科。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是最早进行灾难学研究的学术组织。2009年5月,在地震一周年之际,该院成立了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与灾难学研究中心,由副院长李明泉兼任中心主任。该中心成立之后,在积极服务重建的同时加强对“灾难学”的学科建设。近日,“灾难学”已正式纳入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范畴。李明泉告诉记者,在地震三周年前夕,该中心将出版《灾难社会学》等四部著作,并将陆续出版同类系列丛书。此外,该中心还将建立一座收藏有关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文字、影像等资料的汶川地震资料馆,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资料。
2008年6月,四川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成立“四川地震灾后重建支援及研究中心”。中心成立后即组织相关专家前往灾区,在伤员康复医疗、社区重建和心理咨询、受灾中小企业恢复发展、建筑结构和环境规划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两个学术机构的负责人都向记者表示,希望通过加强对灾难的研究和国际合作交流,推进“灾难学”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以服务于四川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他们还将对人类在防灾、抗灾、减灾等方面的举措进行历史梳理和比较研究,为世界各国日后应对灾难提供中国学者的学术成果。
学界献计灾区可持续发展
在三年恢复重建工作完成之后,如何充分利用国家“十二五”规划和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实现灾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一段时期摆在灾区各级政府面前的核心任务。这些重大现实问题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
资深记者、文化学者伍松乔震后一直关注新北川建设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他向记者介绍,新北川县城的基础设施非常好,但是维持这些设施需要大量的运营成本,北川的干部群众一直在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积极邀请四川学术界深入参与新北川发展道路的讨论。
“灾区得到了别人送的马,但是自己要配好鞍。”徐平用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指出了灾区重建完成后的发展需求。在全国各地的支援下,灾区各县市虽然在硬件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软件相对落后,制度配套、人才配备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高。他还认为,目前汶川县、茂县等地的羌族文化正面临着又一次转变:即向现代化的市场经济的快速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当地居民面临深层次文化适应的挑战,这些关系到长远发展的问题需要政府和学术界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加以解决。
针对震后灾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一些学者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他们认为,在灾区重建工作完成后,基础设施建设得更加完备,这为当地各项产业带来了调整和发展的空间。各地还可以利用本地的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实现产业转型。同时,对在抗震和重建过程中形成的汶川精神应进一步进行必要的理论总结,这将对各受灾县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张春海 曾江\文 朱高磊\图)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