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智利将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发展报告(2010—2011)》(黄皮书)发布会暨拉美形势研讨会在京召开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5-11 14:15: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年,智利经济在国内发生大地震的情况下增长强劲,其GDP增长率提高到5.3%,再一次书写了“智利奇迹”。这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发展报告(2010—2011)》(黄皮书)对智利的评价。4月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该书发布会暨拉美形势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以智利即将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为切入点,对2010—2011年度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对外关系进行了回顾与探讨。

  智利转型产生示范性经验

  2010年,智利不仅克服了地震影响,还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签署协议,成为该组织继墨西哥之后的第二个拉美成员国,这意味着智利从此进入“富国俱乐部”。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智利人均GDP将于2011年超过1.2万美元,这表明智利将成为率先迈入高收入行列的南美经济体之一。

  黄皮书分析认为,智利在经济社会转型等制度层面有示范性经验。在经济转型方面,智利保持宏观经济政策长期稳定,从而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在社会转型方面,智利一方面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支出规模,另一方面加强了市场对资源的调节和配置,并辅以有效的社会政策,从而降低了穷人的进入门槛,提高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

  南美继续引领拉美经济增长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经济出现了较快的复苏,但各国间经济增长的差异却继续扩大。黄皮书预计,拉美经济增速将明显放缓,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低于2010年。其中,南美地区将继续领跑;中美地区紧随其后,但其增速将略高于2010年;加勒比地区经济增长率仍将滞后,但将完全摆脱危机的困扰,实现低速恢复性增长。

  黄皮书分析,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一方面,外部经济环境将继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拉美各国经济发展原有的有利因素正在发生变化,一些国家出现了经济过热的现象,这些都增加了政策刺激经济的难度。

  对外关系更加多元化

  黄皮书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对拉美国家的政治、经济影响力有所下降。为了应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拉美国家加强了团结与合作,积极推动地区一体化合作,着力打造多元对外关系格局。

  在过去的一年,中国和拉美的关系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双方的合作水平向新的历史高度推进。例如,2010年上半年,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投资巴西数额最多的国家。但有学者认为,中拉双边贸易结构依然单一,希望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在文化、教育及科技领域,中拉合作也取得了新进展。中国在巴西、牙买加、秘鲁等国新建了孔子学院,该地区孔子学院总数已突破20所。此外,继巴西和委内瑞拉后,中国又与玻利维亚签署了通信卫星项目技术协议。这反映出中拉交往的主体及合作平台都在不断扩大。(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夏萌)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