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人文日新。作为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清华大学的发展历来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清华的人文社会科学究竟取得了哪些成绩?面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人文社会科学该如何发展?百年校庆之际,清华园里的老专家、老学者回顾了清华人文社会科学的百年发展,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人文社科发展经历两个高峰
谈到清华人文社会科学的百年发展,专家们一致认为,建校初以及自改革开放后恢复文科以来,清华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何兆武总体回顾了清华文科的发展,他认为,虽然清华在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为一所工科大学,但从整体看,清华文科自恢复以来还是取得了很大进步,做出了不少成绩,形成了“文理结合,理工渗透”的格局,极大地促进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宏观上来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形势肯定越来越好。以中文系为例,教师人数从1985年的10人发展到现在约30人;其他各专业的师资也都已经基本配备齐全,规模已经形成。其他院系所取得的成绩、发展的速度都令人赞叹。可以说,清华的文科为百年校庆献上了一份丰厚的大礼。”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杨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对此,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蔡乐苏认为,总体上,清华百年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双峰走势。第一个高峰出现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架构已经形成,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名师云集,历史、哲学、政治学、文学等学科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学校先后建立了社会科学系、经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公共管理学院等,人文社会科学开始全面发展,清华文科攀上第二个高峰。
“文理兼容”才能迈向世界一流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在庆祝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说,清华大学要力争在本世纪中叶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对此,学者们一致认为,要建世界一流大学,文科和理工科同样重要,一流大学需要两者的彼此融合。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施祖麟告诉记者,“实际上,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过去太过偏重于工科,导致学生缺乏人文科学知识的教授和理性思维,从而也就无法培养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他指出,改革开放后,清华逐渐回归大学发展的正确方向,恢复了文科的发展,从工科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转变。他强调,这对于清华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是十分重要的。
何兆武对此持相同意见,他说,大学教育既需要专家,也需要通才;既需要文科,也需要理科;既需要有专业分工,也需要有综合统筹,彼此不能截然分开,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健全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清华的全面发展。
“与自然科学不同,人文社会科学既具有世界性,也具有民族性。”蔡乐苏从民族性角度分析了人文社会科学对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要性。他认为,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清华的人文社会科学应该增强自己的责任感,更多地关注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研究的广度、深度,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人文社科发展应达到新高度
清华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不容忽视,在当前已经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该如何促进清华文科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针对这一问题,何兆武认为,对于清华文科的发展,要保持冷静、理性的头脑。他指出,当前,清华大学文科的发展思路有些狭隘,要想促进人文社会科学达到新高度,必须拓宽发展思路。
“以经管学院和公管学院为例,我希望清华能够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企业家和公务员,这些人既要有历史知识,又要有国际视野;既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敢于担当的胸怀。” 施祖麟对记者说,他希望清华大学在未来的百年中培养出一大批哲学家、经济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再创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科美好的未来。
蔡乐苏也以一名清华老教师的身份,对清华文科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四点看法。他认为,第一,应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研究清华文科历史上的学术成就,继承优秀的学术传统;第二,应该结合当前国内和国际环境,从自身实际出发,服务于国家大政方针和民族复兴的总体战略;第三,要汲取世界上优秀的学术文化成就;第四,要以更加独立、自信的态度去研究、探索本民族的文化,从而形成清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特色。(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张凤娜)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