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在治通胀调结构中前行
本报讯(记者马献忠)4月18日,《中国经济学年鉴2010》出版发布暨2011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指出,根据当前的国内外形势,要顺利实现2011年的各项经济指标,确保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必须处理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与治理通货膨胀、调整经济结构的关系。
“今后几个月通胀压力仍然很大,全年CPI有可能超过4%”,专家指出,造成通胀压力增大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流动性过剩、经济增长速度偏快、农产品价格上涨等。专家认为,农产品价格和劳动者工资及国内资源价格的上涨,与经济发展的大政策是一致的,必须通过增加供给或减少需求以控制上涨的速度;对于输入性价格上涨,只能通过控制经济增长速度来减少需求;对于流动性过剩、经济增长速度过快等问题,除了增加农产品供给外,一定要控制好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速度过快,需求旺盛,必然促使价格上升,形成通胀压力,甚至出现严重通货膨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周叔莲认为,我国现在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和机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最主要、最难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的经济还会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因为中国有许多需要用发展来解决的问题。”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经济研究》编辑部等单位联合主办。(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语言学期刊在问题意识中引领学术
本报讯(记者宋晖)近日,“中国语言学展望——北语专家与主编对话”高级论坛在京举行。论坛由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专家和国内部分语言学专业期刊主编共同发起,由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与科研处共同主办。与会专家就近10年中国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引鉴、语言学研究传统的传承等问题展开讨论。
《民族语文》副主编赵明鸣、《语言研究》主编黄树先等呼吁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学术期刊主动摆脱CSSCI的制约,走符合语言科学研究规律的道路,坚持各自富有特色的办刊方针。黄树先还提议建立一个松散的语言学期刊集团或联盟,构建适合语言学学科自身特色的、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
针对语言研究是坚持传统还是与国际接轨的问题,《语言科学》主编杨亦鸣认为,语言研究要和国际接轨,要主动向自然科学与技术学科学习,从而推进语言研究的科学化发展,逐渐改变语言研究的边缘地位。《中国语言学》编辑部主任邵永海则强调了《中国语言学》对于传统的坚守,认为语言学虽然有与自然科学相近相似的特点,但是它更是人文科学,单纯强调与国际接轨不完全符合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复杂科学管理”引关注
本报武汉讯(记者张肖雯)4月24日,“复杂科学管理”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这是该学说2003年在第一届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上被提出来后的又一次全国性深入研讨。与会者围绕“复杂科学管理”的理论精髓、多学科融合以及“复杂科学管理”与城市化发展等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
“复杂科学管理”创始人、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徐绪松指出,21世纪的社会系统是有思维能力的人介入其中的复杂系统,具有自组织性、自适应性以及动态性。“复杂科学管理”正是基于以上背景而产生,其核心为“系统思维模式”。从学科建设方面来说,“复杂科学管理”的研究离不开社会实践,必须对时代脉搏有所把握;与此同时,文献研究和创造性研究也是“复杂科学管理”的立足之本。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勇传认为,“复杂科学管理”可以从更深层次揭示“人的思维介于其中的社会层面上的复杂系统”的运作规律,进而改变以往分割式的传统思维模式与研究方法。“复杂科学管理”应该在创新理论方面走得更远。(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