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视点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5-11 14:4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董泽芳、黄建雄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1期撰文《60年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变迁的回顾与思考》指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指高等教育主体在高等教育的价值判断基础上根据自身需求来进行高等教育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性。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与高等教育价值、高等教育价值目标等概念紧密相关。在一定时期内,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可以使高等教育向着一定的目标发展;还可以按照一定的价值目标,通过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创造出具有特定价值的高等教育模式。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变迁是用以描绘高等教育价值取向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概念。影响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变迁的既有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客观因素,也有高等教育主体对高等教育认识水平等主观因素。从总体上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基本上是社会本位,改革开放后是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本位取向。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开始由社会本位向以人为本过渡。(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陈佑清在《教育研究》2011年1期撰文《多维学习与全面发展——促进全面发展的学习机制探讨》指出:多维学习之间的关联与互动,是促进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全面发展的学习机制。“生活主体”作为全面发展的内涵,首先源于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教育回归生活”不仅仅是指教育的过程、手段或方法要与实际生活相关联,更重要的是指教育应首先在目标上指向生活需要,并将教学生“学会生活”当做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不能局限在“应试教育”的视野内设计,即仅仅帮助学生应付考试和升学,而应从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真实生活的需要的视角去筹划,即将学生塑造为独立的生活主体,教会学生应对生活中各种问题所需要的本领或素质。其次,“生活主体”倡导学生同时作为符号、操作、交往、反思等活动主体而全面发展的观念,与国际教育改革潮流也是一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面向21世纪的教育有“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在任何一种有组织的教育中,这四种“知识支柱”中的每一种都应得到同等重视。另外,“生活主体”的发展取向与现行中国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自主发展的意识也是契合的。(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周钧在《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2期撰文《西方比较教育研究范式述评》指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量化研究为主的实证主义范式和以质性研究为主的解释主义范式展开了论争,就研究过程的严谨性和研究结果的效度等问题相互质疑,形成了如盖奇所说的“范式大战”。在这次范式大战中,以史密斯为代表的范式纯正主义者和以豪威为代表的范式实用主义者对范式的纯正性和融合性持有不同的看法。在实践层面,越来越多的学者使用混合方法并努力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这场范式大战的结果导致了混合方法的产生,被称为“第三次方法论运动”。混合方法的范式基础是什么?对此问题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单一范式论者认为,混合方法只能有一种范式作为其哲学基础。多元范式论者提出,由于混合方法具有不同的研究设计,因此单一范式不能成为不同研究设计的哲学基础,需要有不同的范式。辩证范式论者与多元范式论者有类似的观点,认为由于社会问题是复杂而多元的,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研究视角,而不是强求唯一的最佳范式。从现实来看,更多的学者认同混合方法的范式基础是实用主义。(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