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真人与真知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4-27 15:10: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我们在使用“真”这个词汇时,分别赋予了它们两个不同的含义:为人之真与知识之真。这两个不同的含义代表了哲学探讨的两个不同方向。

  庄子讲了一大通道理,归结起来是要人法自然,活成一个真人。但是这同时使得他的理论是以人为中心的,他想安顿好人在自然、人在社会、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既然是以人为中心,希望讲明白人自我安顿的标准及理由,则他所追求的必然是真人问题,而不是真知问题。或者说,真知不是他思考问题的关注点,真知不在他的视野范围中。

  我们说到真人,是在生存论意义上去谈的。真人就是真性情之人。真人讨论的是人身上体现出的美好属性。中文好用豁达通透来描述一个人,以表明此人是大家心目中的真人。但是如果只用道家人法自然的标准来求解人之为真,毕竟显得单薄。尽管儒家不用“真人”这个词汇,但是儒家有“诚”等词汇来描述人的美好属性,儒家与道家的词汇系统是不一样的,但是都可以说是生存论的讨论方式。生存论讲的是人的生命展开的方式。真人标准乃是关于人的规范标准。

  关于真人的生存论的讨论是围绕着人转的。但是真知则是把世界对象化、中性化,然后讨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围绕着真知问题,我们同样有着一套限定与约束。经过限定与约束的真知,打开了人与世界的另外一个维度,那就是知识的维度。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包含人关于社会的知识,但不限于此,但是从真知出发的人关于社会的知识不同于从真人出发的人关于社会的知识。我们知道,真人包含着人对于社会的认识但是不限于人对社会的认识。后者的形态与前者是不一样的。真人讨论的是实践的维度,也就是人裹挟于其中的社会实践。

  真人问题,讨论的是人在社会中的价值问题。但是由于各家立论的出发点不同,社会价值的判别出发点也是不一样的。人的社会价值问题指向人在社会中的生存问题。

  真人与真知的讨论开创的是两个不同的理论空间。没有理由说这两个理论空间是属于哪个特殊民族的。但是囿于知识的路径依赖,中国的传统哲学顺着讨论真人的路线展开了,其惟精惟妙,已经让世人叹为观止。但是中国的真知路径毕竟是萎缩了(都知道在荀子那里曾经抽条生长),而西方的真人路径也并没有因为真知路径的茂盛而被淹没。当代的实践哲学讨论是真人路径的再次蓬勃。

  在嵌入“真人”与“真知”的概念区别后,人与真知的关系可以被认为中止于信念。也就是说,即便人面对着真知,但是就对人的真实行为要求而言,并不要求以真知来作为基本前提。人与真知是有关系的,不过当我们讨论人与真知的关系时,我们其实是在把人同时进行了知识化处理。我们知道,客观性与普遍性是我们对知识对象的基本要求。但是就人要活得真挚而言,人的行为只要起始于某些信念就可以了。以此观之,肇始于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说显然是一个谬传,是对真人与真知这两个领域的混淆。尼采哲学的核心,就是颠覆苏格拉底以降的知识德性说传统,让人重新活出自己的真生命。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陈德中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