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学“国学”要读《论语》、《左传》等
作者:zhangyy   日期2011-04-27 10:5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一个时期以来,“国人”一词频频见诸报端。但令人难堪的是,当今的“国人”却说不清楚何谓“国学”。其实,受此“困扰”者已不止我们这代人。“国学”本是个“年轻”的词汇,一个世纪前,章太炎刊行了他的《国故论衡》一书,随后,又有著名的《国学概论》、《国学讲演录》问世。十几年后(即20世纪20年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国学概论·弁言》中,对“国学”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仍表示大惑不解。他开篇即坦言道:“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国学,何者则否,实难判别。……时贤或主以经、史、子、集编论国学,如章氏《国学概论》讲演之例。”时至今日,由于立论角度不同,判别标准多元,学界对于何谓“国学”,仍没能达成共识。但统而言之可曰,“国学”是指相对于“西学”的我国故有之学问。

  中华民族向以历史悠久闻名于世,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学”便是其主要载体,它理应成为当今“国人”主要的精神食粮。我认为不读经典,不知国学,焉知“国情”?不知“国情”,吾辈何为?在当今信息化、全球化的大潮中,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清末思想家提出的“中体西用”方略并不过时。

  在“国学”中,含有先人十分丰富的直接经验、高超的生活智慧,对于清醒地认识和指导当下的政治、社会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如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就,国力得到了空前的增强。但毋庸讳言,我们的精神、制度文明建设还相对滞后,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话是说,如果把车毂做成实心的,车子就不能行走;盆罐是实心的,就不能盛东西;房屋没有门窗,就不能居住。可见“无”的重要性。一方面,无“有”即无“无”,“无”以“有”为前提;另一方面,“有”又是为“无”服务的,“有”便是为了“无”,因为只有“无”才能发挥功用。依照老子的观点,物质文明即是“有”,精神文明便是“无”。两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以此来认识和指导我国现今的社会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当下“国学”的“热”,既不是事出偶然,也不会倏忽而过。“国人”对于“国学”,实是发自内心的需求和现实的需要。

  年轻读者学什么?我国现存的古代典籍林林总总,浩如烟海,读书必须要有所选择。清末洋务派领袖张之洞在其《书目答问》中曾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这是应该记取的。

  梁启超、胡适等前贤都曾为后学罗列过国学的必读书目,不过,现在看来,这些书目真的已经“过时”了、不再“实用”了。这并不是说这些典籍已不重要,而是过“多”、过“专”。即使是现今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专业的研究生,在其学习期间也难以卒读。再者,这些专业的学生,自有其导师帮助选定书目。在此我主要是针对“一般”读者而言。

  关于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可以一儒一道概其要。孔子的仁学和老子的道论是两大主干。所以,《论语》、《孟子》、《荀子》、《老子》(《道德经》)、《庄子》为必读书。

  孔学以仁爱为中心,重视人伦道德,提倡学作君子,主张内圣外王,即内心修炼得如同圣人,对外的影响犹如王侯。孔子要求当政者率先垂范,尊重个体生命,从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他的这种思想到了孟子、荀子那里,大体分成了两派,前者重“内圣”,后者重“外王”。当然,汉儒、宋儒又有了新的发展。

  《老子》则显得“高深”了很多,它主要论述天、天人之际、人,其实是通过其宇宙论、本体论在讲述政治原则,即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但它的思想还是入世的。《庄子》则是一部奇书。一方面,它继承了《老子》的道论;另一方面,它又主张出世、逍遥。其文辞优美,文法绮丽。

  此外,读者还应读些史学的典籍,如《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这些书对初学者的帮助将会是多方面的。

  年轻读者如何学习经典?一是要学会使用必备的工具书籍,诸如《故训汇纂》、《古汉语虚词词典》、《辞源》等;二是要注意扬弃其“糟粕”,这些书全都形成于封建社会,要注意对作者历史观的批判;三是要注意参考后世名家的有关论著,通过这些著作学习研究方法,扩大视野,提高自己的探研能力。(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述堂)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