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4月15—16日于海南博鳌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来自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首脑、商界领袖及专家学者再次聚首,共商亚洲发展大计。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影响仍然存在及国际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博鳌亚洲论坛以“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为主题,探讨亚洲国家以包容性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大计。国内外专家评论称,博鳌论坛在为亚洲各国提供发展交流平台的同时,也使得亚洲声音在国际舞台上得到更广范围的传播,是世界更好了解亚洲的窗口。
博鳌论坛成亚洲各国交流平台
“博鳌10年,也是中国‘入世’的10年。博鳌论坛填补了10年前亚洲基本没有经济合作组织的空白。”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陈凤英认为,博鳌论坛的非官方性、开放性、非营利性等特点,使得亚洲未来发展问题得到包括政府层面、学术机构、工商业界、金融机构等最广范围的探讨和商议。
“博鳌10年,也是世界经济格局迅速改变的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沈骥如指出:“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过去西方可以主宰一切的局面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已经一去不复返。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世界财富正转向亚洲及太平洋沿岸。世界对亚洲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博鳌论坛向世界提供了解亚洲、了解中国的窗口,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从亚洲角度看问题的机会。”
包容性发展蕴涵新理念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包容性发展”。与以往强调“包容性增长”相比,两字之差却蕴涵深意。陈凤英认为,这意味着亚洲国家发展的重心不再单纯强调对GDP的追求,而是顺应亚洲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愿望,加强社会、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同时,包容性发展符合中国的外交战略及发展理念,也与我国积极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共同建设与世界各国和谐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当前亚洲国家普遍面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的共同挑战,如何使经济更好地走上振兴之路是亚洲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包容性发展”议题的提出与当下亚洲发展需求相呼应。
巴西中国与太平洋研究中心主席Severino Cabral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包括亚洲国家在内的新兴经济体要保持可持续发展趋势,需要创新合作模式。新兴经济体不仅需要加强彼此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合作,更需要在科技、文化、教育领域合作,以此应对共同面临的挑战。”
在全球一体化时代,发展共同利益才是最终目的。包容性发展就是要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所有国家、所有地区的所有人群,特别是要惠及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学者们认为,在亚洲一体化进程中,亚洲国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讨论并达成共识,这是最终实现亚洲共同繁荣的基础。
中国的“十二五”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力也在增大。本次论坛时值中国“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十二五”期间将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促进贸易收支平衡,这将为亚洲和世界各国扩大对中国出口提供重要机遇。
沈骥如指出,中国“十二五”规划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着重改善民生,这给亚洲及世界各国很多机会,表现在:第一,改善民生会增加消费品进口,给很多国家提供出口和就业机会;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合作机会,比如其他国家可以与中国共同开发新能源;第三,随着中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升级产业结构,中国可以向其他国家提供更多技术输出,可以带动技术输入国的基础设施发展,尤其是在铁路、能源、电信等方面;第四,中国会增加在海外的投资和企业并购,在产业合作层面上实现与资本输入国的双赢。因此,“十二五”不但会给亚洲的经济发展提供新机遇,也会为世界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本次论坛引人关注的另一个新现象在于,首次开辟“华商圆桌会议”。海外华裔商人因为有中华文化的背景,同时又融入了当地的文化,成为联系中国和华裔商人所在国家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可以为中国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合作,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