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邦、焦磊在《复旦教育论坛》2010年6期撰文《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对策研究》指出:要逐步扭转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现状,国家应充分发挥其规划与整合功能,通过大学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质量,进而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扩大高等教育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1.优先区域定位,加强高等教育出口。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较之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许多学科在跨国高等教育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及发达国家。然而,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具有较大优势。因此,在高等教育对外服务中优先确立区域定位,加强区域高等教育出口应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扩大开放的重要战略之一。2.建立高等教育组合带,形成强势生长点。目前,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通过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省份之间的合作,建立优势高等教育组合地带,形成强势生长点,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扩大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3.组合优势学科,创设特色教育品牌。跨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需要独具特色的学科及专业,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尤其如此。因此,加强特色学科建设、形成特色教育品牌便成为我国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出口的“利器”。
★杨启亮在《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24期撰文《教师培养的国际视野和本土化实践》指出:本土化中的“本土”是指文化根本和文化渊源,它意味着这片特有的土地,这一千百年繁衍生息着的人群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的特有文化与传统。本土化中的“化”有两重意蕴:一是指“本土的”,是“稳定的存在样态”。中国的教师培养浸润着它的文化根本和渊源,濡化、养育着它特定的文化精神,生成稳定的存在样态,这就是本土的。如果这种样态迷失了,很可能是发生了弱化、褪化、被异化。二是指“化为本土的”,是“变化的过程样态”。通过吸收异质文化的教师培养经验,中国的教师培养在变化的过程中“化”为中国的样态,这就是“化为本土的”,这意味着国际视野在本土化实践之中。如果这种样态迷失了,可能是异质文化经验采择到我们的实践中,但没有被消化、同化、转化。
★孙智昌在《教育学报》2010年6期撰文《学习方式:理论结构与转变策略》指出:合作型研究型学习是合作学习与研究型学习的高度结合,并兼备了两者的特点,是一种最高级的学习形式。关于合作学习,国内外的研究均认为,它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果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宗旨,是一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与价值追求。它可分为“互助型”与“协同型”两个层次。协同型合作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研究型(性)学习;如果采用此类学习形式,就必然演化为一种合作型研究型学习。只有当学习任务是个体研究型(性)学习难以解决的问题而采用合作学习,就自然是合作型研究型学习形式。之所以说它是最高级的学习方式,是因为它与人类历史和人类学习历史发展相一致,即从人的依赖、人的独立到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人从日常生活群体中学习、个体学习、班级授课制到创建学习共同体;人类研究生活从个体性到集体协作攻关等。这些都说明合作型研究型学习是最高级的学习形式。(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