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当前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尤其是《红楼梦》研究出现的乱象,笔者认为不得不提一提学术门槛问题。所谓学术门槛,就是研究一门学问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这种门槛并非强制性的,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学界共识。
就《红楼梦》的研究来说,其学术门槛至少包括如下一些方面:较为准确、深刻地解读作品的能力,足够的作品阅读量,对本学科文献资料较为全面的掌握,熟练检索、阅读和利用文献资料的能力,掌握基本的文艺理论知识,对中外文学以及历史、哲学、宗教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基本了解,对本学科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全面认识,基本的归纳总结及论证能力,较高的写作表达水平和必要的学术训练,等等。
如果连上述基本的素养和能力都不具备,就开始进行所谓的学术研究,动辄宣称有重大发现,甚至宣称可以推翻以往上百年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这样的学问断难获得学界的认可。
如果包括红学在内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不需要任何学术门槛,随便谁都可以一夜之间成为专家的话,那高等学府的文学院或中文系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大可以关门,而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也就可以停招了。文学院或中文系的学生从本科读到博士,至少需要长达十年的时间,这表明目前的学术共识和教育体制都认为,一个人至少要进行十年左右较为系统、全面的严格训练,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专业研究者。
当下网络普及,包括《红楼梦》在内的各类中国古代小说方面的网站、论坛和博客数量众多。围绕着这些新型传播平台,活跃着一大批爱好者。这种现象凸显了古代小说研究的繁荣,本值得欣慰。然而,据笔者多年观察,与通过网络发布“研究成果” 的成千上万的庞大作者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真正有学术创见者不过区区三五人。细细研读所发帖子,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的“重大研究发现”,其实大多缺乏学术含量。无论是文献资料的搜集、使用还是具体的论证过程,都暴露出作者们缺乏必要的“学术门槛”。
但遗憾的是,有些古代小说研究爱好者自视甚高,动辄就是重大发现,就是推翻前人研究成果,就是主流学术如何低能。这种学术勇气固然可嘉,但否定一切前人成果其实是一种对学术严重不负责任的表现。在谈主流学术的时候,首先要真正知道主流学术到底是什么,以往的学术史如何、当下的研究动态怎样,这样才能言之有物,避免空发议论。
拒绝学术门槛,违背学术规则,尽管无须承担法律责任,但将一些不负责的所谓“学术成果”公开发布,其实可能误导读者,说其应当承担一定的道义责任还是并不为过的。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苗怀明 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