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为大学生挂科说几句话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4-20 14:4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北京青年报》于3月29日刊出《大学生挂科留级现象日益突出》一文,认为当下大学生挂科、留级现象“越来越多”,“已引起了很多业内人士的关注”。文章把大学生挂科、留级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参加志愿者、实习、兼职、创业或学生会工作”等过多的社会活动。然而,深究起来,该文揭示的仅是现象,其“根”却在高教体制上。

  不可否认,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确实发生了深刻变化,招生规模大幅增加,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速。高等教育的这种变化集中反映在“航母式”本科院校骤增,在校本科生以“万级”规模计的高校已是“高校GDP”的正常水平。应当说,高等教育大众化既利于我国人口由数量规模向质量优势的转化,也有利于维护公民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然而,与高校超大规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高教质量却日益引起社会的担忧。为应对因扩招带来的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而难于因材施教的压力,高校往往设法降低教学难度,以求得“在最低标准上”进行划一性教学;有些学校受实验、实践条件的限制,一些验证性实验和应用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只能“纸上谈兵”;有些学校从经济利益出发,尽量迁就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或者压缩教学计划的学时总数,或者降低考试标准,力图避免退学和退费;还有学校不太重视课程体系的科学性设置,不是按照培养方向的需要和专业长远发展的要求,而是按照既有的师资安排课程,有什么教师上什么课……诸如此类的问题,虽然不能说每所学校都普遍存在,但程度不同地存在于多数高校中却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教育质量既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其学习动机的关节点。当学生们不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时,必然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其他社会活动上。

  众所周知,高校扩招的原初动因中部分地隐含了缓解就业压力的考量,即通过延长受教育时间来暂时缓解当下中国的就业压力。然而,随扩招而来的负面问题也出现了,原本存在的就业压力转化成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为应对就业困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往往把就业率作为考核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硬指标”。 面对来自学生和政府的双重压力,高校往往束手就范,被迫承担起一种“不恰当”的就业责任。

  由于有了就业指挥棒的指引,多数高校为提高就业率而被迫进行各式各样的所谓教学改革,进行专业包装,“新瓶装旧酒”,滥设“新专业”或“新方向”;在学制上动手脚,压缩学制为学生找工作“腾时间”;在课程体系上动脑筋,在专业模块集成时,形成“轻基础、重专业”的课程体系……凡此种种,这些就业导向式的改革,使部分高校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根本指向,越来越趋向“职业教育”。基于就业需求和课程设置,一部分学生不仅对基础课程失去了兴趣,就连正经的专业课也难以学好。

  如此看来,出现大面积挂科、留级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要从根本上减少大学生挂科、留级现象,仅指望学校内部进行“微手术”将难以为继,需从教育体制入手进行深入、系统的改革。唯此,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之道!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白云伟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