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汶川震后文化重建彰显新模式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4-20 14:15: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西部纵深行之十二

  “5·12”大地震曾给汶川等地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也给文化事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这些地区的文化重建一直备受关注。在地震发生三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再次踏上了这块土地,通过亲身观察和走访学者、民众,了解震后文化重建的状况。

  在近十天的访问中,记者看到,这些地区的文化重建不是简单地恢复原貌,而是通过重建实现了文化事业的提升和跨越式发展。由特大地震造成的文化损失已经得到了尽可能的弥补,受灾地区的文化有了新的生机和亮点。由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所形成的文化,正在成为这些地区发展的新动力。

  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参与

  在灾区重建的过程中,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参与其中,提供服务。文化重建中更有他们实地调研、献计献策的身影。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成立了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与灾难学研究中心,致力于灾难学的学科建设,文化重建研究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震后,由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牵头,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参与了“羌族语言和非物质文化灾后重建需求及政策建议”专题调查。课题组成员有民族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这些学者的成果汇成了《持颠扶危:羌族文化灾后重建省思》一书。参与调研的社会学者徐平还先后在2009年、2010年到汶川调查。学者们的参与有利促进了灾区文化事业的快速恢复和发展。

  中国史学会理事、四川史学会会长谭继和深有体会地告诉记者,灾区文化重建体现了灾后重建的新模式,特点可以概括为:恢复和弘扬了汉藏羌结合地带文化交流的文脉,恢复和发展了藏羌民族的文化生态,促进了援建省份和被援建地区的民族文化交流。

  恢复与提升并行

  三年前的大地震令人更加关心受灾地区的文化遗产和居民的文化生活。今天,在这些地区,通过重建,文化事业有了显著的提升和发展。

  据悉,在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地震中受损严重的都江堰二王庙古建筑群灾后恢复重建工程等项目都已完成,地震中受损文物得到了新生。这些地区的文脉得以恢复和延续。

  在重建中,一些文化设施纷纷建成。汶川和青川两县都有了自己的博物馆,记录这场大灾难和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事业。记者到青川东河口考察时,看到了正准备向公众开放的青川地震博物馆。在迷蒙的细雨中,这座外墙青灰色、呈扑倒在地之势的巨大建筑不禁令人想到那场大灾难。

  记者注意到,在珠海市的对口援建下,汶川县绵虒镇文化活动中心已经交付使用,附近居民有了新的电影放映室。绵虒镇素有“大禹故里”、“西羌门户”的美称。学者和当地人都认为,坚韧不拔的大禹精神不仅仅存在于历史和传说中,今天,这种精神也在鼓励着汶川人重建家园。

  汶川县立志要将水磨镇打造为文化中心、旅游中心。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重建正在这里进行。该校是四川省唯一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师范高等专科院校,也是阿坝州唯一一所高等院校。学校原坐落在汶川县城,受地震影响,从原址转移到成都市郫县古城镇、团结镇以及彭州市西华大学校区复课。震后,国家对该校一次性投入10.36亿元,在水磨镇恢复重建。2011年9月新学期开始后,全校师生将搬到新校园,水磨镇也将成为“西羌大学城”。

  羌藏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

  地震对羌文化造成了严重破坏,“汉藏之间”羌文化的保护和延续也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学者们强调,必须研究和尊重羌文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其加以保护和开发。

  羌文化的保护受到了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中共汶川县委办公室和汶川县科学技术局在2011年初推出的《汶川县灾后重建发展研究成果汇编》中指出:“以布瓦、萝卜寨、羌人谷为主要遗址地的羌文化保护,已经在灾后重建中得到实施。”在这部汇编中,记者还找到了这样的数据:在汶川的羌文化旅游保护开发项目中,国家投资500万元;萝卜寨羌文化生态旅游景区保护开发则由国家投资3000万元,地方自筹1500万元。

  记者看到,在以汶川县为代表的羌族聚居地区,面貌崭新的羌寨已经修建起来。汶川县龙溪乡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县通过收购并集中外销的形式,鼓励各村的妇女从事羌绣工作,这不仅提高了妇女的收入,还保证了羌绣工艺的延续,可谓一举两得。而在龙溪村一户姓杨的羌族人家,男主人向记者展示了他儿媳的一幅羌绣图案。目前,龙溪乡的重点工作是羌人谷开发,当地人希望独特的羌文化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记者还了解到,羌族长期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有靠传统的祭司“释比”的口耳传承。震后,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已经出版的《羌族释比经典》就收录了48位释比老人的362部口头经典。

  除了羌族文化的保护之外,汶川等地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藏文化进行了保护。据介绍,水磨镇的水乡藏寨文化景观已有一定规模,藏羌文化在这一地区出现了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在交流中促进认同

  通过走访,记者看到,重建不是援建省份和被援建地区之间单向度的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交流。在汶川、青川、都江堰等地,很容易就能找到对援建地区表达感谢的语句。比如,在青川县长途汽车站的宿舍房的门框上,记者就看到了“无限大爱山川暖,万缕春风浙水情”的对联。

  谭继和告诉记者,重建带来了东西部地区的文化交流。比如,重建的所有建筑都保留着西川的风貌,又有东部的理念。一方面,东部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融入了西部文化之中;另一方面,西部文化的特色也进入了援建者的头脑。这种交流对于目前正在推进的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在震后重建中,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文化形成了,且大有希望。

  他还指出,东西部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认同,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增强。“重建使这些地区的精神文化认同提前了一大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能不止提前了20年。这次抗震和重建,我最大的体会是56个民族都是华夏儿女,中华儿女同根同源。重建促进了国家认同。”谭继和这样告诉记者。(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张春海/文 朱高磊/图)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