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唐红丽)随着档案来源渠道渐趋多样化及档案载体与记录方式的改变,如何更好地开展档案辨伪工作尤为重要。4月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档案文献辨伪方法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者普遍认为,“在档案鉴辨中注入多种新技术因素”势在必行。
“新形势下,档案鉴辨既要继承考据法等传统鉴辨方法,也要不断注入新的高科技因素以解决新环境下的新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赵国俊指出。北京市档案局副局长李立军在会上指出,档案文献作为信息的权威来源决定了档案文献辨伪工作的重要意义,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对档案鉴辨理论和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以纸质为主的传统档案来说,应当充分继承前人的传统方法;而对于新型载体档案,尤其是数字档案,传统方法无法解决,应当研究新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刘耿生分析,目前在档案鉴辨方面,传统方法和现代高科技方法的结合不够融洽,只有在以后的发展中形成自然的、实用的有机结合,才说明档案鉴辨学这一学科初步形成。对于档案鉴辨学学科今后的研究方向,他建议,档案鉴辨学研究应与国学相联系,档案鉴辨学应当积极采用新技术,应当重视对电子档案的鉴辨工作。
有专家对档案文献传统辨伪方法作了回顾与反思,指出,我国古代档案辨伪工作经历了从古代以历史学及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印章学等相关学科方法为主,到近代开始引入西方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的方法并进一步吸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档案辨伪更多地借鉴了如激光技术、光谱技术、碳十四测定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现代高科技的方法和手段,使档案辨伪从传统的“一条腿走路”发展到“两条腿走路”,不仅有宏观的方法,还有微观的方法,使档案文献辨伪方法的 “跨学科”特点日益明显。对此,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教授张美芳指出,现代技术和方法目前在字画和司法鉴定中应用较为广泛,而在档案鉴辨中则使用较少。她提出,传统纸张档案鉴辨今后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要建立纸张样品、字迹样品数据库及纸张纤维结构数据库,另一方面,需要构建多种技术方法集成的综合的现代技术鉴定平台,并将其合理应用于档案鉴辨工作。
与会学者还就扩大档案鉴辨主体及拓展档案鉴辨客体的话题进行了探讨。学者们认为,长期以来国内档案鉴辨的主体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献学家、行政官员或其他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员,而档案工作者却很少从事具体的鉴辨工作,这导致现有的档案辨伪研究缺乏知识支撑。档案工作者应当与其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密切合作,更多地从事档案辨伪实际工作,增强辨伪理论研究。从档案鉴辨的客体方面来说,档案辨伪的研究范围不能只集中于历史档案和纸质档案,各种类型的档案都应当列入研究范围,与此同时,要从当今不同载体、不同类别档案的辨伪实践中提炼出档案辨伪的一般性规律,最终搭建起档案鉴辨学学科的内生逻辑框架。(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