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数字考古为文化遗产保护开启崭新篇
作者:zhangyy   日期2011-04-20 10:5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北京4月13日讯(实习记者焦霖)第39届数字考古国际会议(CAA2011)今天在北京开幕。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光南在致辞中说,数字技术的发展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很快,推动了计算机技术在考古学领域的应用。CAA负责人Guus Lange在致辞中说,数字考古学术会议首次在亚洲举行意义非凡,希望大会能成功地促进最新学术成果的交流。

  据悉,数字考古国际会议是数字技术在考古学应用领域的最高级别国际会议,每年举办一次,迄今已经举办38届。此次会议的主题是“重现过去”,内容涉及考古学、数学、信息科学、博物馆学、建筑学和艺术学等多个学科。讨论的范围包括数字博物馆、多媒体数据库、文物复原、生物考古学、考古人类学、数字化建模技术、多媒体技术、古文献数字化、文物保护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针对考古的遥感、实时绘制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

  在大会报告中,美国卡罗莱纳海岸大学Arne Flanten教授说,信息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启了崭新的一页,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手机博物馆,甚至基于历史的电子游戏,都让人更好地理解过去,同时影响当下。战争让中东国家的珍宝丢失、破损和毁坏,而数字技术将会最大程度上将其保存下来。

  与会者认为,对考古发现的虚拟重建,不仅能够为研究者提供研究材料,同时也能直接解决很多考古问题。研究者强调,在三维空间重建过程中,要对遗址的结构和采光布局尤为重视,因为建筑的内部空间布置能反映出建筑的用途。通过对考古遗址的三维空间重建,不仅能提出对古建筑结构的新认识,同时也能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数据,以此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过去。

  现有的对考古资料的数字再现技术,并不能完全忠实地重现考古发现,考古发现的外观、质量和技术人员的主观判断都是影响因素。与会者将讨论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模型,最大程度地、无差别地虚拟再现考古发现。会议还将以中国丝绸之路上的考古发现为例,讨论对于已经数字化的数据,如何能更广泛地被研究者们使用。

  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承办。来自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德国、西班牙、新加坡、意大利以及中国研究机构的130余位学者参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