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传”:儒家经典诠释的最初体式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4-18 11:21: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哲学经典的产生离不开诠释,在大多数情况下,体现了原典与诠释之辩证的依存关系。就中国哲学经典来看,原典与诠释原典的著作的区分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诠释原典的著作,转而成为原典。如《十三经》中《周易》、《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礼记》、《尔雅》等就属于诠释著作。甚至《春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诠释著作,因为《春秋》原本只是鲁国十二朝(公)242年历史之编年式记载,孔子对其进行修订,将君臣之义、华夷之辨等儒家大道理,用“春秋笔法” 不露痕迹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思想史意义上的经典。孔子的修订体现了他特定的诠释意图和诠释视角。

  儒家经典的形成离不开诠释,具体分析古代哲人诠释经典的体式,对于正确、深入地认识儒家经典的意蕴极为重要。中国古代哲人诠释经典的体式多种多样,如张舜徽先生在其《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归纳为十种:传、说、故、训、记、注、解、笺、章句、集解。此外还提到了“疏”和“正义”。有学者根据大小毛公《诗故训传》,将诂(故)训传判为一种复合的诠释体式,以为它是对诂、训、传三种体式的兼顾并用。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蒋国保 单位:苏州大学哲学系)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