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植根文化:突围词语理解困境之道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4-18 10:3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78期“特别策划 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语言”文章之一。

  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可以用天天变、时时变来形容。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语言的发展也随着国家的变化“与时俱进”,可以说,每年都会产生许多新词语,这些词语的翻译在丰富了语言生活的同时,也给非母语者带来了诸多不便。经常有朋友问我这个所谓的“中国通”,“囧”是什么意思,“不折腾”是否与“折腾”反义,“给力”到底是“给”什么呢?可见,由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词语确实带来了很多问题。我想这主要涉及翻译和文化关系的问题。要想准确把握汉语词语的内涵,植根中国文化才是关键。

  第一,结合语言环境,才能掌握新词语的具体内涵。任何一个词语,无论新旧,都有其使用的动态环境,可称为语境。对新词语来说,在没有进入辞书之前,细致揣摩其前言后语是准确理解其要义的一条捷径。如“不折腾”的理解,结合下面的语言环境便容易理解了。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表明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决心时这样表述:“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当时的翻译直接用汉语拼音把“不折腾”翻译成外文,这个有特定内涵的“新词语”有望成为外语中的专有名词。外国人在理解这样的词语时,如果只局限于字面含义就会陷入误区,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三个否定结构并列使用,似乎也可以互为解读,“动摇、懈怠和折腾”都是贬义词,否定它们的同时彰显了决心。

  第二,探求源头有助于加深理解。新词语的源头一般不会久远,否则就有悖于“新”了。最近出了一个新词“给力”,就很有意思。在《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0日头版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作为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此题一出,全国热议。“给力”迅速走红,但如何翻译又难倒了中外翻译家,诸如此类的词,建议将其直译,然后在词条解释中着重对其语源进行解释,并可进一步增加一些其他例句。

  第三,翻译技巧可以“不求形似,只求神似”。结构上,汉语的新词语可能是单音节或多音节,但翻译过去以后,只求准确把握其文化内涵,可以变通为短语、句子甚至是从句。听说汉语国际推广将大幅提速,一些传统经典将翻译成外语,恐怕很难直接找到相对应的外文与中国传统著作的特定词语匹配。

  语言是个奇妙的东西,若要准确把握,应用自如,必须要深入产生这种语言的泥土。有些词语,即使你明白了字典的解释,应用起来还是一头雾水,不明就里,只有沁在泥土中,你才会品出这种语言的芳香。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维奇·斯卡伯 (Vicki? Scarber) 单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