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陆航)4月9日,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西汉大司马卫将军张安世家族墓中的M1墓开始发掘,考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4月9日上午九时半,考古现场工作人员开始打开耳室封门。封门汉砖单个摞叠,采用干砌方式,不像常规墓葬封门用灰浆黏结。2000多年前的汉砖色泽如新。封门打开之后,是券形砖顶的耳室,约深2.4米,宽1.3米,高1.5米。耳室里面淤土不多,基本没有被盗的痕迹,靠近封门有一个类似于木盒的漆器,漆皮花纹图案复杂,色泽艳丽。漆器长60厘米左右,宽30至40厘米。漆器从外观上看,形制保存完好,呈现立体状。四面角上各有一个泡钉。 漆器后面是两排摆放较为规整的竹笥,共有11组,呈椭圆状,竹笥里还盛放了很多分辨不清的物体,推测是当时的食物。耳室内没有发现陶器。
中午十二时,工作人员对现场进行了拍照和绘图, 针对文物保护的现实需要,考古专家几经会商,决定暂缓发掘,所有文物保持原貌,文物保护人员对其进行保护加固处理。
记者在现场采访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仲立。张仲立介绍,张安世家族墓中的M1墓耳室没有被盗,没有淤泥,整个形状都是2000多年前的最初模样,呈现出了原地、原物、原状,没有任何丝毫扰动痕迹,保存完整,异常珍贵。这些实物对于研究汉代礼制和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耳室中的文物均属于有机质,不经过严密处理,提取出来就会消失。漆器形状基本完整,但木胎早已腐朽,只剩下漆皮;竹笥腐朽后,呈现出椭圆形,很难判断最初的造型,如果吹口气,竹笥就会灰化。”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部部长赵西晨介绍说,“竹笥的出现出人意料,如果里面的空气变化太大,对漆器和竹笥的保存都极为不利。按照文物保护预案,考古队首先对耳室中的漆器进行了保护,通过喷洒药水让漆器实现保湿,并达到稳定和加固的效果,以便进行整体提取,到实验室再进行更好保护。”
“对于M1墓墓室的主人我们目前还不能够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只能初步预测是张安世将军儿子的配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安世墓考古现场负责人丁岩说。在张安世主墓的东边,有一座小型的“甲”字形墓,据推测,该墓葬可能为张安世儿子墓(编号M2)。在M2墓的西侧有一座斜坡道砖券墓(编号M1)。“张安世是西汉宣帝时重臣,被封富平侯、大司马卫将军,杜陵(今西安东南)人,在他家族的14座墓葬当中,13座墓葬都发现了盗洞,而从目前考古勘探来看,M1墓没有被盗。”
西汉张安世家族墓地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自2008年以来,已经发掘近三年的西汉张安世家族墓地共发掘清理各类遗迹20余处,出土各类器物3000余件。(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