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梅花书院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4-18 16:3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美丽的江南小城扬州,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文化积淀丰厚,自古商机和文风并存。其史上有名的梅花书院建于明嘉靖年间,实为两淮盐运资助。书院曾三易其名,初名甘泉书院,又名崇雅书院,后改为梅花书院,数百年来为扬州培养了多位风流俊杰。

  隋唐时,儒学大师曹宪在家乡扬州以《文选》“聚徒教学”,弟子李善承其师说,开创了书院教育先河。到了宋代,尤其是明代成化、嘉靖年间,扬州书院迅速发展。至清代,康熙南巡至扬州给书院颁赐御书“给术造士”,并被制成匾额悬挂讲堂之上,极大地鼓舞了师儒士子,自此,扬州书院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

  嘉靖六年(1527),国子监祭酒湛若水扬州考绩讲学,扬州贡生葛涧为其师在广储门外建“甘泉行窝”作讲道之所,后巡盐御史朱廷立改建为“甘泉山书馆”。雍正十二年(1734),扬州府同知刘重选与大盐商马日绾之子在原址恢复梅花书院。

  梅花书院开始只有生员30人,后增至100余人。书院授课分“官课”和“院课”两种。“官课”由地方官吏到书院授课,先后有两淮盐政使朱续晫,扬州知府蒋嘉年、高士钥,江都县令朱辉,甘泉县令龚鉴等前往讲课。“院课”由书院“掌院”(俗称“山长”)讲授。“掌院”多是当时的名师硕儒,自姚鼐始,迄蒋宗海计5人,皆进士出身,为当时名流,故有“海内文士,丰集维扬”之说。姚鼐主讲梅花书院时,以古文义法教授弟子,编《古文辞类纂》作为教学古文的教科书,著《惜抱轩文集》,世称“桐城文派”。书院还常常邀请学者讲学,活跃学术空气,开阔生徒视野,因而“四方来肄业者甚多”,“一时群才蔚兴”,有“照耀江淮之盛”。

  在梅花书院,成绩优异的还有优奖银。据记载,每位正课生每月最高可获银7.2两。由于书院的名声在全国较响,因此这里人才济济。据统计,明清两代梅花书院先后考中状元4人,包括兴化人李春芳、宝应人王式丹、仪征人陈俨等。

  今天的扬州书院承袭旧日传统,并以自身独特韵味融于扬州城市文化之中。1990年,扬州市文管会和市教育局联合对“梅花书院”进行全面修缮,在整个修复过程中几乎全部采用了旧材料,以求还原书院本色。日前,扬州市有关部门展开梅花书院博物馆的筹备工作,书院不日有望升格为书院博物馆。至此,群才照耀江淮之盛景虽难再现,但古人治学遗风犹存,书院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肖雨枫)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