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国际合作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3-14 15:40: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讯(记者田小满)日前,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英国驻华大使馆共同主办的中英翻译文学论坛在京举行。此次论坛是2012年伦敦书展中国主宾国系列活动的第一场论坛,与会者围绕当代中国文学“走出去”、各国出版社之间的合作经验等话题展开讨论。

  20世纪80年代登上文学舞台的中国作家们现在仍是创作的中坚力量,当世界关注中国文学时,目光也基本集中在这批作家身上,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在发言中指出如上事实。他同时希望外国同行能够更多关注年轻作家。他说,目前文学市场空前繁荣,年轻一代作家身上蕴涵着强烈的力量,相较于前辈,他们在创作上很有丰富性和独到之处。他们富于文学理想和创作才华,以“城市—乡村”的二元世界观去理解社会,在作品中更多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中国人错综复杂的经验、价值观和精神生活的困扰等作出了有力剖析,他们正在重建关于中国的想象和叙事。世界要了解当代中国经验,不应忽视这股强劲的创作力量。

  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司长张福海介绍,新闻出版总署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有两个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和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除了政府搭建与外国文学代理、国内外出版机构以及翻译家的平台之外,译林出版社总编辑刘峰认为,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文学的“走出去”不能靠“强买强卖”,而是首先要建立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认知。

  据悉,在英美等国,翻译文学数量只占其文学作品出版总量的3%,被称为“3%问题”,这也表明了中国翻译文学进入英美市场的困难。同时,国际较大的出版机构通常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经济上的考量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尽管面临挑战,但参加论坛的英国出版界人士仍然对中国文学的翻译出版表现出极大兴趣,加强翻译出版界的国际合作成为与会者的共识。

  英国哈维尔赛克出版社的吕贝卡·卡特尔表示,中英文化交流越来越多,译者逐渐形成团队,文学代理和中介更加成熟,这些都显示着英国的中国文学翻译出版正在发生变化。但如何寻找合适的译者,如何看待两国之间文化的差别,如何处理两国文学不同的叙事方式,如何得到作者的信任以便译者能对作品做出适当调整和修改,这些都需要在翻译出版过程中慢慢寻求解决。(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