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69期“两会特刊”文章之一。
职业教育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应该如何改革、发展,才能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落到实处,真正“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就相关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户思社接受了《中国社会科学报》专访,提出了他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报》:户校长,您长期以来一直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并做了很多深入的调查研究。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户思社: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职业教育社会地位不高。这种社会地位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普遍不把技能型人才视为人才。“重普教、轻职教”,“重研究型人才、轻技能型人才”的现象仍很突出。二是现行各项制度和导向存在一定偏颇。譬如,职业院校学生录取列在同等院校的最末批次,使职业院校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自卑感;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政策规定,专科(高职)毕业生工作一年才能报考国家二级职业资格,而对本科生没有这种要求。可以说,这些传统观念和制度的存在,限制和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长期下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职业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不“职业”。
《中国社会科学报》:除了传统观念和制度制约外,还有哪些问题体现得较为突出?
户思社: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统筹管理难度大,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突出问题有:第一,教育办学经费投入缺乏长效机制,甚至出现高职比中职更缺乏经费支持的现象。第二,专业设置缺乏长远规划,贪多求全,热门专业设置重复。第三,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不足,高职、中职师生比远远低于国家的基本要求;教师职称评定套用普通高校标准,重论文、轻技能、轻实践,脱离职业教育本原,“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第四,实训设施严重不足,实训变味于“看训”,或“在黑板上种田”,或“在课本上开机器”,学生动手能力很差。第五,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不畅,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只有5%,中职学生很难再到高职就读,影响了初中学生报考职业学校的积极性和中职毕业生技能的再提高。第六,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业教育招生、管理、培养、就业安置等方面的混乱。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这次“两会”上,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您的提案中提出了哪些新的对策和建议?
户思社:职业教育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从现在起,我们必须强化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优化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纠正“重普教、轻职教”的错误认识,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气。我具体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系,统筹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打破部门界限,取消部门堡垒,将各部门有限的职业教育项目、资金集中到教育部门,集中安排使用,改变多头管理现状;调整区域内职业院校布点,专业相对集中合并,组建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避免小而全、散而全造成教育资源及资产浪费,不断向专业化、专门化、规模化发展。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尽快制定职业院校教师编制、管理、培养、培训标准体系。
理顺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对中职和高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统筹安排,促进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取消中等职业学校5%的毕业生能上高等职校的限制,把高职生源主要放在中等职业学校;应开始考虑按照1∶1的比例对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中学和中等职教的控制分流,并把部分普通三本院校改建成职业教育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尽快出台和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制度。国家应出台有关校企合作的鼓励、奖励优惠政策,力争做到校企共建基地,互育人才;企业专家进校园,专业指导;顶岗学生进车间,强化技能,以促使职业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引导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耿显家 陆航)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