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两会 关键词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3-14 14:4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69期“两会特刊”文章之一。

  秦绍德:

  要更加突出地研究今日之中国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就“十二五”规划建设来讲,社会科学应该予以理论指导,对于社会中出现的矛盾和社会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

  从发展改革的角度来讲,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是其他国家不曾遇到过的,这就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造了一个无比广阔的天地。社会科学不能单纯研究理论,更重要的是要从社会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研究实际问题。中国正在展开的波澜壮阔的实践,其中有太多问题值得研究,譬如中国社会的转型问题,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会发生什么变化,农村会有什么样的新面貌?亿万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城市如何接纳他们,他们的子女要受到什么样的教育?这些都是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我在全国人大参加各种会议的时候,也曾参与立法、修法的讨论,我深深感觉到,对实际问题的研究,高校和科研机构做得还不够。中国对世界影响日益加大,很多外国学者都在研究中国,我们更应该抓住机遇。复旦大学有学者提出,哲学社会科学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有借鉴地吸收国外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二是中国问题研究国际化。我认为这个方向是对的。

  我们一般的提法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我认为应该把人文科学单独拿出来。中国是人文遗产极其丰富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这个遗产没有充分地用起来,表现在对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强调不够,对人文遗产研究不够。这个情况在大学里好一些,但整个社会提倡人文精神、尊重人文社会科学的风气还远远不够。在大规模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弘扬,这样,物质建设的价值观才不会偏移。

  徐显明:

  教育要引领人的灵魂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校长)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教育是拨动人的心弦、触动人的灵魂的,引领人向善、激发人向善就是教育的本质。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该体现向善性。以人为本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学生是主体。至于教育的功能,我们的教育应该成为实现人与人平等的手段,这对每个人来说应该是无差别的。然而,高等教育不能是无差别的,这里的差别指的是资源的差别,不是受教育者的差别。不同阶段的教育有不同的功能:学前教育是为了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基础教育是使人成其为人的教育,即获得了必要的社会常识,成为公民;职业教育使人成为将;大学教育使人成为才;研究生教育使才成为器。

  自然科学最高水平的创新是创新新知识、新技术,发现新规律;工程技术类学科最高水平的创新是发现创新方法;社会科学最高水平的创新则是新思想、新理论、新规范。法学属于社会科学,但法学并不要求所有的学生进行创新。法学学科的独特性在于它培养学生的“守成”能力,即信仰、效忠自己国家的法律体系,这种能力在法学领域更重要。

  张光强:

  哲学社会科学是国家的软实力

  (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高等院校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力军,而哲学社会科学是国家软实力重要部分,这方面的发展对于提高人的思想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高等学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才和学科两方面。不论什么样的学校,都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制定了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划:第一,增加投入,设立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第二,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第三,建设新的人文社会科学大楼。高校学生的素养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大有关系,任何专业的学生都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担负着服务农业、提供农业技术的功能,比如我们会为这一领域的政府决策提供服务,就这一层面而言,如果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较好,我们就能为决策的制定奠定更好的基础,为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出力,这也是我们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初衷。再比如最近经常提及的社会管理,农村的社会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农村社会怎样达到和谐,农民怎样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讨。

  这些年我们探索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模式,在农业主产区建立了永久性基地。我们集中了一些团队,将集成技术深入农村,为农民进行培训,普及科学知识,带动农民的增收和农业的发展。而学生在这些基地实习,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在基地有过实习经历的学生,其就业和创业优势就比较明显。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吕莎 王鑫/采访整理)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