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学文学有什么用?言下之意是文学无用。我想对这一判断进行几点反驳。
第一,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任何知识都是“无用”的,寒不可衣,饥不可食,但是这“无用”却是“大用”,是对文化传承、思维训练、性格发展、修养提高、能力培养之用。
第二,这一命题只承认最狭隘的有用。它认为解决了衣食住等基本需要问题的纺织工人、农民和建筑工人是最有用的人。这种观点值得批判,因为它把最基本的东西当做了最终极、最高级的东西,但人除了衣食住等,还有精神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审美需求等。
第三,这个世界有很多人从事文学创作以及与文学相关的行业,不会因为谁说一句“文学无用”,它就变得一文不值。文学是个适用性比较广的专业,它同时和文秘、新闻、影视、艺术、教育等行业相关,受文学熏陶锻炼出的能力可应用在其他行业。此外,任何人具备的能力都是综合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专业能力只是各种能力中的重要一环。有理工科的人说,他们单位的不少领导都是学文学的或学文科的,这就是综合能力的作用。
第四,“有用”也是有“度”的。有人说文科没用,理工科有用,但是理科又不如工科,工科中的某些专业又不如另一些专业,这样一来,什么“有用”的都变成“无用”。其实,没有任何专业是包打天下的,在同等条件下,是能力说话,不是专业说话。其实文科也很有用,且不说西方理工科(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是受“无用”的宗教、文艺、哲学等的影响;即使在职业构成中,文科的职业也不可缺少。
第五,不是文学无用,是自己无用。不是文学不好,是自己没有把文学做好、把能力练好。学文学能训练人的阅读、写作、思维能力,问题是你能否以极大的耐心、专心、恒心把这些能力训练到位并传达运用到位。我一直强调“别把文学不当文学”,因为文学具有文学性,但同时,也“别把文学当文学”,因为文学包含着问题意识、人生体验、性情修养、智慧领悟、思维训练等。文学不止对自己有用,对自己的后代也有用。中国古代传统教育重视背诵文学文化经典的效果之一,就是通过经典影响学生的思维和修养。
第六,人生底蕴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文学阅读具有几种境界——1.技巧境界,读其技巧;2.情思境界,读其情思;3.创新境界,读出新意;4.智慧境界,读出智慧;5.生命境界或者自然境界,以阅读为生命,“腹有诗书气自华”。其实不少商界人士并不庸俗,反而讲究非功利的学习,如新东方总裁俞敏洪就反对读一些《穷爸爸富爸爸》之类功利化的书,并反对急功近利的读书方式,强调通过阅读文史哲类著作来增加人的底蕴,他认为从表面上看,读这些书跟你未来做的事情可能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它奠定了你这个人的基础、厚度,决定了你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有多大的发挥余地。(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黎保荣 单位:肇庆学院文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