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投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已成为今天中国高校唱响的最强音。
百舸争流,勇者当先。武汉大学一如既往地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列,凭着得天独厚的人文社会科学传统优势,积极回应重大理论现实问题,努力实现高校优势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一个提供高水平决策服务的“珞珈智库”正在形成,并发挥越来越强大的作用。
直面现实抒宏论
时代发展的壮丽画卷上一次又一次地深深镌刻上“武汉大学”的印记,其人文社会科学“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日益彰显。
如昔,从陶德麟教授参与“真理标准大讨论”,对确立真理的“实践”标准起重要作用;马克昌教授参与公审“四人帮”的辩护工作,见证“依法治国”新篇章;韩德培教授为宝钢与日、德企业合同纠纷提供咨询意见,挽回经济损失数亿元;李崇淮教授提出武汉经济“两通起飞”战略构想,获武汉市政府“一号嘉奖令”;到余杭教授提出“成本控制”、“招标投标”的锦囊妙计,给企业增收节支数亿元……学术大师们的研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令人瞩目。
当下,从首次提出生育观“三分法”为完善计划生育政策提供依据,到两岸关系研究为相关政策提供支持;从近20位专家主持或参与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大研究项目,到多位学者参与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草案;从数位专家为中央领导作专题报告,到一批批学者走出书斋投身现代化建设大潮……后来者使武汉大学成为学术服务现实的重镇。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提出,武汉大学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当好“人才库”、“科技库”和“思想库”。要扎根湖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围绕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直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武汉大学组织各学科力量联合攻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大理论支撑。
与此同时,集成多学科优势,通过与国家部委共建研究平台,搭建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接口。在国家外交部支持下建立边界研究院,与国家发改委共建中部发展研究院,与国家质检总局共建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与文化部共建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与国家汉办共建汉语国际推广基地等,从整体上初步形成了武汉大学文科科研服务国家战略的新格局。
惠泽一方谋福祉
2010年,在湖北省委、省政府表彰的首批13名“荆楚社科名家”中,武汉大学占六席。武汉大学注重发挥人文社会科学传统优势,积极回应重大理论现实问题,努力打造立体化、系统化的服务社会、服务现实、服务决策的“珞珈智库”。
一个理论勾勒一个城市发展蓝图。中国县域经济学科领域的奠基者和创始人新木教授提出的武汉城市圈“五个一体化”概念,成为武汉“1+8”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重要的理论支撑。
一项研究课题成就一个城市品牌。作为“百步亭花园社区综合研究课题”负责人,李光教授提出“以人为本、以德为魂、以文为美、以和为贵”的社区核心价值理念,开发、管理、社区服务要“三位一体”。得益于这一理论提升,百步亭花园成为当下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的一面旗帜。
一个建议创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陈继勇教授主持的“武汉发展总部经济的对策研究”,提出了大量有针对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对策建议,获首届湖北省发展研究一等奖,时任省长李鸿忠亲自为其颁奖。
立足湖北,为湖北发展提供智库支持,影响深远;面向全国,很多应用研究成果示范效应明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方案、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信息资源的规划管理与利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问题、中国和平发展的重大国际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丰富的研究成果,折射出学者们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与勇气。
在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武汉大学正义无返顾地肩负起越来越重大的社会责任。
薪火相传谱华章
在武汉大学的历史上,一代又一代学者捧土培根、薪火相传,为发展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作出了巨大贡献。
“十一五”期间,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以“高端、聚合、对话、原创”为核心发展理念,重点实施高端引领、优势集成、国际对话、智库锻造、源头创新五大发展战略和举措,作为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一方重镇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突显。获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3项、一般项目147项,均居全国高校第三位;获得教育部社科项目的重大攻关项目17项、一般项目178项,居全国高校第一位。
学术传薪火,妙笔著华章。从十余年前的《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人权理论与实践》到近年的《故训汇纂》、《康德三大批判》新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等,都可谓扛鼎之作。新世纪以来,武汉大学原创作品更趋丰富,传世精品不断涌现,学术交流空前活跃。2005—2009年出版著作953部,位居全国高校第三;发表论文15909篇,位居全国第二;第四届、第五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共计52项,位居全国第三。
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指出,武汉大学要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通过整体化、集约化模式,推动科学研究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主动回应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出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以积极的舆论导向,力争为湖北省战略发展和武汉市中部地区战略中心内涵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服务社会、奉献国家,既是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时代赋予大学的无上使命。正是在为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过程中,武汉大学自身获得了空前的进步,而这种进步又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通讯员 杨欣欣)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