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召开之际,代表和委员们纷纷注册微博,广聚民意,集结提案,人们由此将这种用微博征询议案的现象称为“微博问政”,成为今年“两会”的一道亮丽风景。关于 “微博问政”的话题,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微博问政”拓宽参政途径
对于代表们利用这种新方式了解民意的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传播研究专家闵大洪认为:“我国现在的网民以年轻人为主,微博交际已经成为一种最常见的网络交流方式。其实社会上有很多关心国家时政大事的网民,但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进入人民大会堂提议案。代表们在互联网上收到网民的一些建议,并将其带到两会,这其实扩大了广大非代表人士参政议政的途径。”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荆学民认为,“微博问政”之所以得到代表、委员以及广大网民的青睐,有如下几个原因。首先,对于代表、委员来说,“微博问政”可以将具体的民意以便捷的方式征集到手,并与民众形成互动,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沟通成本,降低沟通门槛。其次,对于网民来说,“微博问政”是网络政治表达的一个新途径,它具有更强大的传播力量和干预公共事务的能力,网络监督的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展现。最后,“微博问政”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权力、权威的去神圣化过程。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通过微博将“两会”的情况传递给民众,这是保障民众公共事务知情权的一个渠道,比以往的“闭门会议”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微博问政”须谨慎
学者们在肯定微博在民意表达和民意收集方面积极性的同时,也表达了一定程度的担忧。闵大洪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如果单纯地利用微博来‘问政’,这种方式略显简单。毕竟微博字数比较少,未必能把一件事情讲得很透。”
荆学民认为,“微博问政”在“祛魅”的同时,也是一个“赋魅”的过程。所谓“赋魅”是指赋草根之魅,一般民众可以通过微博广泛而便捷地表达自身的诉求,实现与政治精英的互动,这是民众表达权的拓展,它缩短了普通百姓与政治生活的距离感。
荆学民说,中国城乡二元的分割体制使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水平远远低于市民,而城市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率要远远高于农村,这就意味着,“微博问政”所搜集的民意存在片面和虚假的危险。
另外,网络以其开放性、表达的自由性甚至匿名性等特点使得诸多网民放言无惮,很多非理性的内容充斥其间,大量泄私愤的言论大行其道,地域攻击、人身攻击的信息比比皆是,即所谓微博传递容易患上“坏消息综合征”。这种非理性的诉求表达对真正的公共领域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扎扎实实做好社会调查
从“邮件问政”到“博客问政”,再到今天的“微博问政”,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人们参政议政的途径更加多样化,“两会”代表收集民意的方式也更加便捷。不过,学者们也提醒,技术毕竟只是一种工具,要了解真实的民意和社会存在的问题,还是需要扎实的调查研究。
荆学民认为:“从政治传播的角度来说,应该承认,新技术有效地拓展了政治传播的渠道。渠道的拓展就意味着沟通有效性增长的概率在增加。政治体系内政治信息的流通是否顺畅有效,是判定一个政治体系是否稳定的风向标。但是,我们不能以为仅仅依靠技术的进步就可以推进我们的一些价值观的实现。”
闵大洪认为:“代表们可以考虑网上交流和网下调查相结合、互联网功能和外部工作机制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毕竟,更多的工作、更多的事实真相探寻还是要深入到社会现实当中去。”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民意的局限性。委员们在‘微博问政’的同时,也要注重做一些实体的调查。”
在今天民意表达比较活跃的情况下,对人大代表的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参与水平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代表们需要有更加专业、更有深度的议案提出能力,这种专业和深度就需要踏踏实实地进行各种社会调查,由此才能形成比较有分量的议案。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唐红丽)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