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68期特别策划“两会特刊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十二五”文章之一。
国家之间的竞争正逐渐从物质转向人才。高等教育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已被世人普遍认可,高校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于是,世界各国都把大力发展优质高等教育作为本国的一项迫切任务,中国也不例外。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国家对高等教育显示出极大的热情,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力图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建设一批世界级的高水平大学,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但行政化、创新能力不足、学术腐败等问题,却成为高等教育的普遍顽疾。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以全球视野思考中国高等教育,笔者认为以下两点最为迫切:
1.成立专门的机构,督促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就高等教育的规模而言,中国已是世界第一,但财政投入却一直不足。20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承诺财政性教育投入要占GDP的4%,并写入了《教育法》。但4%只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笔者希望,到“十二五”末期,全国财政性教育投入达到GDP的5%。发达国家大都在国家立法机关中设有教育拨款委员会,专门负责审议、监督政府按照预算拨放教育经费,从根本上消除了学校对教育管理部门和政府财政部门的依赖。我们有必要探索建立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拨款委员会,将其作为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制度。
2.大学去行政化。好的大学在对内管理上都严格区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实行教授治校,校内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体现大学活动特点的教授会和评议会。大学要办得好,就必须尊重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最根本的一点是让教师和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体,否则任何有关教育的改革方案都难以达到目的。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侯欣一系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